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840平方公里海面受污染 漏油考驗央企應對能力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4日 08: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南方日報記者 蘇稻香

  實習生 熊漢玲

  黑色的油污漂浮在渤海海面,養殖魚類在黏稠的浮油中溺死。繼去年的大連漏油事件後,國內海洋石油採掘巨頭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稱“中海油”)與它的合作夥伴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下稱“康菲公司”)重蹈覆轍,中國快速經濟增長以巨大的環境犧牲為代價的漏油故事再次上演。中海油與康菲公司也開始受到媒體的聚光燈猛烈照射。

  它們之所以被關注,不僅僅因為渤海灣蓬萊19-3油田發生的漏油事故,更因為中海油以及康菲公司對民意的藐視以及對媒體的傲慢。一個月前,渤海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發生,可是直至事發半個多月被媒體曝光後,雙方還屢屢躲避民眾和媒體的追問。

  直至7月5日,國家海洋局首度公佈渤海840平方公里海面被污染,然而,對於渤海污染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人們依然無法獲知。在深海開發漸成趨勢之際,國內外尤其是國內央企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漏油事故成為一個公共話題。

  影響涉及海産及生態檢測人員:影響範圍可能擴大

  從國家海洋局近日公佈的數據看,此次6月4日開始發生少量滲漏的渤海灣漏油事故嚴重污染了840平方公里的海面,使周邊海域從1類水質下降到劣4類,其中單日溢油最大分佈面積158平方公里,此外還造成3400平方公里海域水質由1類下降為三、四類。

  840平方公里的嚴重污染面積,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此次漏油事件對海洋水産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目前,國家海洋局、中海油還是康菲公司都沒有對此給出明確的定論。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去年發生的大連漏油事故,並非最終確定的污染數據提及到400多平方公里,但大連漏油事故已堪稱國內最大的一次漏油災難。儘管污染面積的大小不等於漏油量的多少,但如此大的面積顯然也給清污帶來困難。“此次事故發生在渤海灣的中心,周邊沒有陸地的阻擋,油污比起上次大連漏油事件更容易擴散。”南海水産研究所研究員邱永松表示,雖然渤海中部沒有海産品養殖,但渤海中肯定有不少魚類、貝類,它們必然會受到污染,且渤海灣沿岸有大量的養殖戶,如果油污向一個方向漂移到岸邊,養殖戶也可能受到影響。

  有媒體報道,雖然事故尚未發現對山東渤海灣沿岸造成影響,但身處渤海灣深處的山東省長島縣海産養殖戶已經發現養殖魚類死亡。

  相關專家認為,即使是只有幾公斤的漏油量,如果海風大,在海上也會産生很大的油帶。漏油對海洋生態會有一定影響,尤其是潛水攝食的鳥類。另外,海上浮游生物是最容易受污染的海洋初級生物,一方面它們對油類的毒性特別敏感,另一方面它們與水體連成一體,大量吸收海面浮油,影響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

  據多年從事漁業的人士説,溢油對漁業的危害也不小,成魚有非常敏感的器官,它們一旦嗅到油味,會很快游離溢油水域;而幼魚生活在近岸淺水水域,容易受到溢油污染。養魚場網箱裏的魚因不會逃離,受溢油污染後不能食用。近岸養殖的扇貝、海帶等也是如此。

  “雖然已經監測到的劣四類海水海域面積為840平方公里,但這並不代表著這次溢油事故的影響範圍就是這麼大。”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崔文林説。

  央企應對能力遭質疑專家:中海油不該隱瞞信息

  從去年墨西哥灣漏油,到大連油管爆炸漏油,到這次渤海灣漏油事件,凸顯了海上漏油應急的緊迫性,以及央企如何應對海上漏油事故的重大話題。

  這次事故,涉案的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從隱瞞事實不報,到事件曝光後躲避民間和媒體追問,以及20萬元的賠償金的公佈都令民眾噓聲不已,往日國內外大公司的光輝形象也在人們心目中黯然失色、令人大跌眼鏡。

  相比去年的墨西哥灣漏油事故,與中海油角色相當的BP在事件中所受影響以及表現出來的擔當與此次事件可謂相去甚遠。

  當其時,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後,BP股價大跌,市值蒸發約300億美元,總裁離任,但BP依然承諾對墨西哥灣油污負有“絕對的責任”,並設立了200億美元基金用於賠償附近民眾。與此番中海油及康菲試圖躲避和甩手的姿態形成鮮明對比。

  從陸地採油到深海採油,這已形成當下石油開採的一個大趨勢。僅在我國渤海,就林林總總地矗立著1380多口油井,200多座海上鑽井和採油平臺,一旦發生溢油事故,後果不堪設想。隨著國內外海洋開發的迅猛發展,海上溢油事件次數正呈逐年上升趨勢。海上溢油事件考驗著國內外企業尤其是央企的應對能力。

  如何制定海上採油和溢油應急預案,關係到人類海上環境的和諧以及子孫後代的生命安全。

  在海上事故發生後,涉案企業的行為姿態也關係到一個企業的榮譽和未來發展。一位公關業界的資深人士表示,涉及環境生態的公共事件,當事方應該第一時間主動發佈消息,更應持續主動發佈消息以消除公眾疑慮,否則企業的品牌影響力會大損。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傑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對原油泄漏信息披露不僅要及時,還應當借鑒國外的成熟經驗,對相關數據不斷更新,使民眾及時了解事態進展。對受害群體的賠付要更加及時,對責任方的監管更為嚴厲。

  有專家認為,中海油在此次漏油事件裏,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在第一時間裏搶先以微博向公眾發聲,把漏油原因、漏油方位、嚴重程度、堵漏情況、漏油對環境及周邊的水産養殖影響等等,對民眾有個初步的交待。

  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黃楚光指出,由於海上原油泄漏涉及專業領域,周邊又人口稠密,相關公司必須及時準確披露信息,引導媒體正確報道,讓公眾了解真相,並積極應對。即便是“事故”再小,也不能成為對公眾封鎖消息的理由,更不是公眾不需要知情的藉口。

  溢油應急響應機制分三級

  鏈結

  2006年,國家海洋局制定了《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應急響應執行程序》,對應急響應劃分了三個級別:

  對海上溢油已確定為海上油田,溢油量在100噸以上或溢油麵積大於200平方公里,溢油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的作為一級應急響應標準,啟動《全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重大海上溢油應急計劃》,由重大海上溢油應急指揮中心負責;

  海上溢油量10噸-100噸或溢油麵積100-200平方公里或溢油點離敏感區15公里以內,溢油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的作為二級應急響應的標準,由中國海監總隊負責;

  溢油量小于10噸或溢油麵積小于100平方公里的,作為三級應急響應標準,由中國海監各海區總隊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