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北京時間7月13日,《金融時報》刊登題為《從意大利到美國 烏托邦VS現實》的評論文章,現全文摘要如下:
在歐元區,財政危機的“波浪正拍打著意大利的海岸線”;而在美國,政府已宣佈如果不能在8月初提高債務上限,其資金將會“耗盡”。與美國人相比,認為公共部門違約是“有利的”的歐洲人顯得更少。但是那些“重要的”歐洲人與美國共和黨人卻持有相同的觀點,他們都認為公共部門違約將會産生更糟糕的後果。對於那些“ 不情願的”歐洲人來説,歐元區不能成為一個“轉移聯盟”。而對那些持反對態度的美國共和黨人來説,不能提高稅收。
即使在世界毀滅的情況下也要堅持做正確的事情——“為正義不惜代價”的格言正好反映出他們現在的態度。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歐元區財政危機是西方私人及公共部門近幾十年以來“債務狂歡”的遺留之物。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去年對“信用泡沫”的後遺症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如果“以史為鑒”,那麼目前歐洲的財政危機正是歐洲幾個國家“去杠桿化”痛苦過程的一個早期階段。麥肯錫全球研究所 在其研究報告中表示:“我們預計在世界一些較大的國家,某些特定部門的債務削減將會持續多年。而這個過程將會對一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的增長産生很大的不利影響,現在世界各國的經濟形勢也證明了這一點。”
一個國傢俬人部門與公共部門的債務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在一些國家如希臘,放鬆信貸導致公共部門的借款大幅上漲。而在其他一些國家如意大利,放鬆信貸導致政府部門放鬆了對債務削減的“注意”,意大利的基本財政預算(息前)盈餘從1997年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例超過6%,到2005年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例僅為0.6%。而在其他國家如美國、英國、西班牙、愛爾蘭,其私人部門信貸繁榮的“突然結束”直接導致這些國家的政府收入“萎縮”,並且使得這些國家的公共支出大幅上升。
“爆炸的”財政赤字主要是政府活動和收入“萎縮”的結果,而不是銀行救援計劃的結果。不過財政“微弱”便會削弱銀行的財力,部分原因在於銀行持有大量國內公共部門的債務,另外一部分原因在於銀行“依靠”財政支持。一個國傢俬人部門與公共部門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美國以及歐洲德國或荷蘭的鷹派人士,所持有的財政危機僅有單一的財政“根源”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放鬆信貸最終以財政危機結束。
美國的情形比較突出。在2008年美國政府預計2011年美國的財政赤字將僅是540億美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僅為0.3%),但是在2012年的預算中美國政府預計財政赤字將達到1,6450億美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為10.9%)。其中58%的增長是由於美國政府的收入處於“意外低位”水平所造成的,而只有42%的增長是由於政府支出的增長所造成的,而這兩項改變的主要原因在於財政危機,並不是“適度的”經濟刺激計劃(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6%)。
本文作者為《金融時報》的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