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反向收購風靡背後 審計師財務審計“失責”之問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2日 08: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鳳凰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財務造假將風光一時的在美上市中國企業推到了風口浪尖,眼下,這場風暴不僅遠未平息,反而帶出了越來越多的“泥”。

  如果説阿裏巴巴支付寶事件讓“返程投資”家喻戶曉,那麼持續半年之久財務造假風波則讓“反向收購”(RTO)成為近期敏感詞。

  反向收購是指私有企業通過協議,購買已上市的殼公司的控制權並與之合併,殼公司向私有企業發售股票作為對價,股票和控制權交易完成後,反向收購過程結束,原來的私有企業也就成為上市公司。

  “據我所知,一些反向收購甚至只需幾週就可以完成。”德勤(香港)法證會計服務合夥人張玉林表示,“這也是企業選擇這種方式在美上市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為何RTO?

  選擇RTO,企業自有算盤。

  RTO通常在美國場外交易市場(OTCBB)進行,入市門檻較低,對上市公司的規模要求也不高,相對於IPO,上市融資成本較低。在此背景下,近年來RTO幾乎成為眾多國內中小型民營企業赴美上市的首選捷徑。

  “如果殼公司已經依據美國1933年證券法第5章的規定,向SEC提交了公開發行的註冊文件,私人企業的RTO行為就不再需要重復同樣的註冊過程。因而,無需再經SEC耗時的形式審查過程。”一位熟悉美國證券法的專業人士向記者表示。

  據美國審計機構的監管部門上市公司會計監察委員會(PCAOB)的統計,自2007年1月,有超過600家企業通過RTO上市,其中逾150家來自中國,其市值超過128億美元。

  與傳統IPO相比,RTO程序上更簡單,耗時短且相對便宜。“在反向收購中,上市與籌集資本是兩個獨立的過程,一家公司可以無需增加資本就完成上市。這也是另一個(選擇反向收購)很重要的原因。”張玉林指出。

  審計師失責之問

  SEC對於上市公司選用的審計公司並無特殊規定,只要符合相關資質要求即可。不過,由於收費昂貴,那些以RTO形式赴美上市的中小企業往往雇不起“四大”這樣的明星審計師。

  “在美國,雇傭‘四大’作為審計師,費用可能高達20萬美元,而如果選擇本土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其費用可能只要5萬-8萬美元。”一位熟悉業內情況的人士向記者解釋。

  然而,雇傭小審計師其中“很大的問題是,很多美國審計師可能並不懂中文,因此需要把審計工作外包給中國當地的公司。”一家外資諮詢機構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這種外包往往為中國企業提供了財務造假的機會。

  “規模較小的企業在進行審計時,往往不需要審計師對內部控制情況出具意見。”上述熟悉業內情況的人士解釋道,“而中國企業的內部控制往往存在缺陷。”

  “以RTO上市的中國企業,一般規模較小,企業內部控制環境欠缺。我所了解到的一些RTO上市的中國企業,只有少數幾名管理層,(企業)決策由CEO做出,對於一個(普通的)會計人員來説,不可能拒絕自己的CEO。因此,財務操控也就更容易。”張玉林解釋道。

  例如,幫助綠諾做審計的美國本土審計機構Frazer Frost,後來就成為SEC的重點調查對象。此前,Frazer Frost為數家中國反向收購上市公司做過財務審計,包括新奧混凝土、中國生物製品、中國閥門、天星生物、西藍天然氣和中消安等。

  不過,隨著財務醜聞從反向收購上市的殼公司擴散至主板IPO公司,“四大”也被拖入了這潭渾水。

  麻煩最多的似乎是德勤。今年3月,德勤先是宣佈辭去中國高速傳媒審計師一職,4月,東南融通又爆出財務造假醜聞,5月初,德勤宣佈辭任其審計師。在此之前,德勤旗下還有幾家客戶被爆財務醜聞,泛華保險、多元印刷和空中網。

  其他“三大”也並不安寧,畢馬威曾是多元水務前審計師;嘉林漢業的審計師則為加拿大的安永;數百億曾是普華永道的客戶。全球排名第五的德豪則陷入有爭議的上海雙金生物造假事件。

  問題是,為何包括“四大”在內的大小審計機構,在面對赴美上市的中資企業時,均不約而同出現審計失責?

  對此,PCAOB的答案尚未提供。

  “以前銀行詢證函被認為是最簡單、風險最低的審計程序,但是現在這個環節的風險也越來越高。”張玉林則認為,目前審計機構面臨的審計困難和風險日高,他自己就親身經歷過銀行詢證函造假的個案,“我們拿著銀行已經確認的詢證函,親自去銀行希望得到進一步的口頭確認,但客戶卻突然出現,將我們手上的詢證函搶走了。”

  PCAOB 6月初表示,已經就一些審計公司對其中國客戶的審計工作是否足夠進行調查。

  “如果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審計公司存在違規行為,監管機構可以召開聽證會,對其處以制裁,包括警告、限制商業活動和取消註冊,或者向聯邦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處罰金。”上述熟悉美國證券法的專業人士指出。(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