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海油快速擴張之痛:外資合作起爭議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2日 06: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渤海漏油事件的陰影尚未散去,廣東大亞灣石化區中海油煉油廠又于11日淩晨發生爆炸,作為此前被公認的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中管理模式最西化、運營效率最高的中海油一時間陷入了各種口誅筆伐。

  業內人士分析,近幾年,對於急於擴張的中海油而言,開足馬力、加大生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年産5000萬噸油當量的“海上大慶”計劃,但由此所帶來的安全隱患也隨之日益明顯。

  中海油一名內部人士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是海上作業平臺,還是陸上煉化項目都面臨著非常大的生産壓力,這也一定程度加大了發生安全事故的概率。

  “集團的産量計劃決定了各條戰線不得不加大生産,每個環節的産量都被緊密跟蹤,公司內部因此還下發了保産保量的文件。”上述中海油人士説。

  今年4月22日,中海油公佈位於渤海灣的浮式生産儲油裝置發生故障,導致“渤中28-2南”等四個自營油田關閉,涉及日産量約3.9萬桶。

  半個多月後,中海油渤中34-1北區塊實施鑽井作業的南海一號鑽井平臺再次發生溢油事故。而早在2009年9月,中海油旗下海南福山油田一個月內連續兩次發生漏油事故,油田輸送油管發生滲漏,對附近的一個小水庫,以及當地一個村莊的200畝水田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中海油惠州煉廠投産後銷售收入和盈利情況都非常可觀,加之華南地區成品油需求旺盛等因素都刺激了中海油積極加大産能。”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與此同時,中海油為加大海上油田的開發,大量資源採用國際招標,不斷引入國外石油公司參與合作的做法也成為其遭人詬病的另一大原因。

  外資合作起爭議

  與中石油、中石化不同的是,在中海油投入的諸多項目,尤其是海域開採區塊中都可找到外資企業的身影。本報記者了解到,中海油在與國外公司的合作模式主要採取外方企業負責作業,中海油則負責其他相關事宜。雙方權益一般為中海油佔51%而外方佔49%,開採生産出的石油由雙方按照權益來分成。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在陸地資源上,中海油遠不及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巨頭,但坐擁渤海灣、南海西部、南海東部和東海四大海上産油區的中海油也同樣“招人艷羨”。其中,僅渤海灣和南海海域油氣儲量就高達約420億噸。

  公開資料顯示,渤海海域面積7.3萬平方公里,其中可勘探礦區面積約4.3萬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國海上最大的油田,也是全國第二大原油生産基地,總資源量在120億方左右,僅次於大慶油田。

  截至2010年底,渤海油田累計發現三級石油地質儲量近50億方,發現了蓬萊19-3、綏中36-1等數個億噸級大油田,形成四大生産油區和八個生産作業單元,生産油田超過50個,擁有各類採油平臺100余座,至2010年底,渤海油田已經累計向國家貢獻了1.75億方原油。

  與此同時,南海海域油氣構造更是多達200多個,油氣田約180個,油藏大概在230億至300億噸之間,相當於全球儲量的12%,約佔中國石油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

  中海油通過與國外石油巨頭合作,中國近海的油氣資源也遭到了外資企業的瓜分,而對於中海油無需承擔作業風險,在獲得外企開採技術經驗的同時又享受一半的石油權益的合作模式也讓不少業內人士提出了質疑。

  “雖然中海油在深海勘探技術等領域還不具備獨立操作的能力,但由於中海油逐年引入外國公司合作,中國海洋石油的一大批資源不得不拱手相讓。”國家信息中心一名研究員説。

  據其透露,中海油與外企的合作模式除了自身的技術局限外,還存在一定的歷史原因。

  1979年11月25日,原石油部“渤海2號”鑽井船翻船,72人命喪海底,時任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在用餐時接到這一報告,氣得將飯碗推到地板上。後來不僅“史無前例”地撤了石油部長宋振明的職,還將海洋石油從石油部系統分離出來,直接交由西方石油公司合作管理。至此,以康菲為首的幾家油公司開始以合作者身份進入了中國。

  本報記者了解到,多家外資企業已經獲得了渤海灣區域的石油開採權,其中包括康菲石油、菲利普斯、雪佛龍、科麥奇、德士古、阿帕奇、加拿大王朝能源、EDC等國際能源企業,甚至一些名氣尚小的外資企業。

  擴張隱患

  在調任中石化之前,中海油前總經理傅成玉就對外宣稱,到2020年,中海油要在近海海域保持5000萬噸穩産基礎上,在深水地區實現新的突破,再建設一個5000萬噸的大油田。這也就意味著在中國海域,中海油將建成了兩個大慶油田。

  根據中海油此前公佈的“十二五”規劃,在未來5年內,中海油還將投入3500多億元用於中國海域的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其中200多億元將用於深水大型裝備建設。

  而隨著近期頻頻爆出的漏油事故,中海油堪稱宏偉的“海上大慶”計劃也或將受此波及。

  “雖然中海油也在積極尋求陸上資源,但與中石油、中石化相比,它的優勢還是在海上,此外,與其他國際石油公司專業化路線不同的是,中海油選擇的是多領域發展,業務也十分龐雜,這也勢必會在管理層面埋下隱患。”一名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説。

  2010年2月,被中海油稱之為“定海神針”的深海鑽井平臺“海洋石油981” 在上海外高橋造船廠出塢,按照規劃,2011年年中,這條船將完工並交付使用,隨後開往南海地區開始深水作業。

  與國際同行相比,中海油的海洋開發能力仍嚴重不足,目前主要集中于300米以內的海域。按國際通行的看法,只有在300米以上才被稱為深水,超過這一水深則視為深海。

  為填補深海領域這一空白,2006年,中海油相關部門的科研人員被緊急抽調,成立特殊項目組,歷時5年後,耗資60億元的981鑽井平臺高調完成。

  即便981的橫空出世為中海油邁向深海實現了關鍵一步,但中海油想在近段時間內從300米水深跨入3000米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

  “全球深水技術的最大深度為3052米,而中國使用本國裝備最多只能鑽到505米水深,但深水作業的技術要求非常高,而目前,中海油在深水船隊、配套裝備等方面還是空白。”上述業內人士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