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比數量更令人關注的,是銀行理財産品眼花繚亂、但仍然在奮勇攀升的收益率。有銀行高管表示,一些産品預期收益率甚至超過10%。部分理財産品資金投靠“鐵公基”和房地産項目的懷疑是否有根有據?請聽中國之聲記者柴華對《新世紀周刊》金融新聞部主任李濤的採訪。
短期理財資金進入高風險項目
柴華:6月末各家銀行之間的存款大戰我們還記憶猶新,而銀行理財産品無疑成為吸存大戰的主要武器之一了。6月底那段時間,短期、超短期的産品層出不窮。根據貴刊報道,這些短期理財資金都進入一個資金池滾動,這可能帶來怎樣的風險呢?
李濤:銀行理財産品它的收益率現在不斷的在攀升,有的産品預期收益率已經將近了10%,但是銀行沒有這麼多高收益率的投資渠道,這些産品本來應該投向證券市場,但是現在他們為了確保他們高收益率的投資來源,他們現在開始投向一些資金鏈吃緊的一些“鐵公基”融資平臺項目還有一些房地産項目,但是這些項目又是一些高風險項目。
另外銀行現在也開始將一些融資平臺的流動性貸款打包成各種各樣的理財産品,就是説銀行發行的短期理財産品具體是怎麼操作的,這些超短期的理財産品資金進入一個資金池,靠不斷滾動來保證池子的容量,但這個做法不符合監管原則,而且很多理財産品未必都是賺錢的,很多都是打平甚至是虧損的,那麼這種發新還舊的滾動式理財産品的發行方式的風險是非常大的。
資金運用披露有了更細要求
柴華: 6月起開始實施的日均存貸比考核,能夠改變銀行這種理財産品短期化的現象嗎?外界這質疑聲説銀行正在將理財産品的資金投向基建,甚至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這種高風險的行業。這種“短融長投”的現象又應該如何去嚴格監管呢?
陳濤:6月底實施了日均存貸比的考核之後,其實使這種現象更加嚴重了,就發行這個滾動式短期理財産品已經成為銀行吸收存款的一種日常方式了,就是每天都在進行,至於説監管,金融部門正在考慮對理財産品的投資領域和方向進行規範,那麼怎麼對它進行監管呢?現在銀監會正在出臺一個新辦法,這個新辦法就對理財産品的資金運用披露有更細的要求。
買者自負責任是有前提條件的
柴華:一般人們去銀行購買理財産品時都會在産品説明書之後簽這樣一句類似的話,就是“本人已經閱讀並知悉所有風險,願意承擔由此帶來的所有損失”。而對於銀行來説,如何去保證他在這個過程中承擔應有的責任呢?
陳濤:現在有人提出來我們是不是應該向證監會監管基金産品一樣監管理財産品,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現在除了公益基金之外能夠做到每天公佈凈值讓投資者心裏有數的,市面上的這些理財産品都是做不到的,沒有這個前提就做不到買者自負,2005年出臺的指引規定了商業銀行在銷售過程當中披露投資方向的品種,但對於披露到何種程度沒有做詳細規定,而現在新的辦法,就作出很多詳細的規定,商業銀行可以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對投資領域進行適當調整,但是這個調整也必須向這個投資人披露,如果客戶不認可就有權提前贖回,所以説只有實施了這些規定才能夠真正做多賣者有責,買者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