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實習記者 方影 北京報道
資本市場“利”字當頭,國際投行利用其地位和影響力,以一些所謂投資報告的名義,在股票市場或詆毀唱空或不失時機地大肆唱多。這些都是國際投行的慣用伎倆,從看空中國A股,到看空中國房地産,再到看空中國經濟,國際投行集體唱空中國並不只是客觀看待中國,更不是單純地對投資者善意的提醒,而是有著複雜的動機。
2007年,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紛紛發佈報告稱“金磚四國”正在泡沫化,長期看空市場前景。事實上,當年10月份證監會宣佈QFII額度由100億美元擴大到300億美元有望在年底前完成。海外媒體隨即報道,外資投行非常看好A股市場。然而,對於渴望進入A股市場的海外資金而言,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擔心,那就是在6000點位置建倉,盈利空間會被較多地擠壓。因此,從直接的利益追求看,外資投行希望在額度開放之前看到中國股市出現調整,獲得難得的建倉機會,所以出現了之後唱空的一幕。
2008年10月末,上證綜指最低見到1664點,之後的11月6日、7日,瑞銀通過大宗商品平臺狂吸近10億藍籌。以瑞銀在QFII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買入激勵了其他QFII相繼跟風,就在其抄底後的第二天,4萬億經濟刺激措施出臺。但在瑞銀抄底僅6天前,即10月31日,瑞銀發表的中國A股投資策略中,還對A股大肆唱空,稱“儘管目前A股很便宜,但仍不是買入的時機”。
今年這一幕再度上演,瑞信下調了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期,惠譽稱中國面臨長期通脹,高盛結束看漲人民幣。但在唱空的同時,很多外資投行在悄悄加倉地産和重工業股,而且涌入中國樓市的步伐呈現加速態勢。比如瑞銀、大摩相繼買入富力地産,摩根大通買入合景泰富104萬股,四度加倉濰柴動力H股,瑞銀等機構三度加倉中聯重科H股。利用輿論造勢,讓投資客亂了陣腳,進行拋盤,最後出現他們最想看到的一幕:中國樓市大跌,從中抄底。
早在2003年左右,外資投行就看空中國銀行業,認為國內銀行接近全面崩潰。但後來正是這些大行,擔當了中國五大國有銀行上市的承銷商,並積極參股擔當戰略投資者。事實證明,這些看空者不僅賺到鉅額承銷費,還從中國政府手中拿到很多廉價的銀行籌碼,最後在香港股市套現時,全都賺得盆滿缽滿。
最近,這些外資大行再次看空內地銀行,理由還是他們曾經大肆渲染的地方債。中銀國際多位分析師認為,中國的債務率只有45%,仍在可控範圍內,中國官方也認為,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負擔尚未超出其償債能力。不管怎樣,銀行股應聲回落,許多投資者在這波行情中割肉賠本。事實上一些業內人士分析,地方政府平臺債違約這個話題早有來頭,外資投行“舊聞炒作”肯定是一個大佈局,並認為銀行板塊存在價值投資的機會,不要被外資投行的言論所左右。
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期,通脹的壓力、房地産出現的泡沫,以及經濟增長放緩,問題集中暴露,在這個時候外資投行的高調言論很容易混淆視聽。這時候,投資者更要靜觀其變,全面分析當前的經濟走勢和宏觀經濟狀況,獨立做出判斷,以免陷入迷途。中國經濟處於穩步上升階段,中國股市有其內在的規律可循,相對安全的金融系統和政府調控手段使得中國股市走勢絕非是哪家機構或外資投行可以預測的,特別是當分析者的利益也糾纏其中的時候,更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