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評論:誰在害怕三公費用公開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8日 16: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觀察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經濟觀察網 胡家源/文 距離國務院要求公開“三公”費用的時限已經過去了一週,目前98個中央部門裏除了科技部、中國工程院、國家文物局之外,包括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農業部等在內的絕大多數部門並未按要求行動。

  不過,這些部門雖然都屬響應慢半拍的主兒,對於“公開”這點事兒的態度卻大有不同。

  在5月初接到一位律師提交的要求公開“三公”26項數據的申請後,某部門的回復連用了三個“非常”來感性地“體諒”該律師憂國憂民的心切之情,儘管最後一句仍是人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官方辭令“會儘快給予回復”。也有部門則在回函中特別把公務用車情況拎出來,披露了該項“三公經費”治理和公佈的進度和時間表。有些部門用最為直截了當的方法,很理性地告訴律師“這些事項不屬於依申請公開的範疇,所以在回復中不予公開”。

  在這些形形色色的表態背後,我們不妨來揣測一下部委們面對“三公”時的複雜心態。

  第一種心態,沒什麼必要。想想看吧,有財政部把著各大中央機關年初花錢的入水口,審計署把著年底算賬的出水口,再加上中紀委如影隨形的明察暗訪,政績的需要也會迫使各部門心裏盤算盤算“三公”到底價值幾何。至於主動公開給普通大眾,且不説內部調查的難度、統計數據的繁瑣,僅是自己公佈的數據與權威部門的結果不一樣後所引發的麻煩和口水,就已讓有些部門深惡痛絕,避之猶不及,如果不是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何必趟這個渾水呢?

  第二種心態,不當出頭鳥。等等看吧,三公經費這個東西,不管是多是少,先公佈出來就是有挑刺的,後公佈出來也是對比著找罵的。國家文物局公開數據顯示“公務接待費”的預決算相差103萬元,增加兩倍多,因公出國費和公務公車費兩項都下降了,但媒體和公眾為什麼就揪著“公務接待費預算增加”不放呢?這是先例吧。再説還有專門管錢的部門盯著看呢,公佈少了,明年的預算就給你少來點,借驢下坡;公佈多了呢,正好找到了口實借輿論給你壓縮開支。橫豎都是虧,不如不公佈。

  第三種心態,錢袋子難管。就説説這些負責“分錢”的部門吧,財政部也好,國家發改委也好,他們不先公佈也有自己的苦衷,畢竟管家難當!要以身作則降低三公費用,至少要與中央部分部委機構的平均費用相當,不然其他部門會不服氣,憑什麼你管錢就給自己的部門大紅包啊?但這個度不好把握,其他部門沒有公佈之前,誰也不知道對方真實的數據如何,情況有點類似于經濟學裏的經典博弈場景。只是這種場景發生在為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的政府機構身上,難免有些失體面的尷尬。

  也許我們過於消極地看待公權力在面對公民權利時的表現,也過於陰暗地評價公權力內部的關係協調方式了,但如果公權力自身能多一些透明度,對公民的訴求能多一些耐心和平等,也許就不會在很多領域引發如此大規模的信任危機了。

  事實上,“三公”費用公開雖是一塊公民社會的試金石,但絕不僅僅只是滿足公民知情權那麼簡單。前不久個稅修正案將免稅扣除額調高了500元,6000萬人從此不用繳納個稅,預示著中國社會減稅時代的到來,也預示著中國社會創造的GDP大盤子裏,企業和個人將獲得越來越多的份額,政府此前過度膨脹的分成比例將受到限制。

  舉例來説,僅個稅一項,國家財政收入就將相應減少1600億,從短期來看,政府部門的各種政府消費和開支也將勢必需要相應壓縮,“三公費用”僅僅是其中一項。公開三公費用是大勢所趨,也是中央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時緩解民眾不滿情緒的一種政治智慧。

  但從長期來看,“還富於民”是重新激發中國經濟活力的一劑良藥,企業和個人的負擔減輕了,民間投資與民間消費才會得到進一步釋放。

  換句話説,政府能獲得的蛋糕,比例雖在縮小,絕對量卻在不斷擴張,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