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説一個數據,再講一個生活小竅門。
北京周邊地區存在著一個龐大的地下産業鏈條,每天生産地溝油100噸,從來沒有停止。這些地溝油去向成謎,有消息説部分地溝油進了超市的貨架,更多的説法是大多數地溝油回到餐館,回到了食客的面前。
雖然相關部門表示對地溝油無法檢測,但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因為地溝油都是從剩菜剩飯中提煉出來的,含鹽,所以只要嘗一嘗,味道是鹹的,一定是地溝油。
以上信息並不是筆者的專利,是新華社副總編輯夏林在日前召開的第二屆中國食品安全高層論壇暨食品安全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監測榜發佈會上透露的。筆者有幸受到主辦方邀請前往採訪,見識到了新華社的號召力,也頗多感慨。
這次論壇由新華網、新華社新聞研究所與經濟參考報主辦,與食品安全有關的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幾乎全數到齊,還有眾多企業在場,足見新華社的地位和分量。讓筆者大發感慨的是,有這麼多的主管部門、這麼多的行業協會,加上媒體的監督,為什麼餐桌上的污染還是屢禁不止,為什麼老百姓越吃越不放心。
10年前,夏林在中央黨校第16屆中青班培訓快結束的時候,和同學一起搞了一個食品安全調研,走了很多的地方,結果大吃一驚。他們向黨校的同學彙報了調研結果後,聽報告的人兩個星期都吃不下豆腐。夏林將那次調研筆記整理成一篇報道《餐桌上的污染》,在經濟參考報上發了一個整版,震驚社會各界,“餐桌上的污染”從此成為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詞語,直到今天還屢屢見諸報端。
10年前的問題,10年後依然存在,中間肯定是出了問題。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
這個問題,是有解決之道的。那就是,給地溝油一個出路,給地溝油一個變廢為寶、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出路。
這個出路,中國、外國都有人在做。
根據夏林的介紹,在德國,地溝油百分之百是回收的,在政府嚴密的監管下,都做了肥皂和潤滑劑了。
除了德國,美國加州也已開展回收餐廳廢油生産生物柴油的計劃。
在中國,類似的工作也有人做。青島日前已經建成一期3萬噸的生物柴油生産線,並投産試運行,其主要原料就是地溝油、廢棄動物油脂和植物油下腳料。蘇州、武漢、重慶等地都有企業從事這項工作。
這項工作也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就聯合下發通知,包括地溝油在內的廢棄動植物油提煉出來的生物柴油,將免徵消費稅。
在筆者看來,國內企業先行先試的做法和有關部門的稅收減免,是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要想把所有的廢棄油脂都回收利用起來,是有相當難度的。但是,這也是一條必走的路,如果不這麼做,地溝油就會重新回到超市、回到老百姓的餐桌,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還有一個好的消息,從今年9月開始,荷蘭皇家航空公司將使用地溝油提煉出來的生物燃料。地溝油變飛機燃油,做到了綠色環保。荷蘭皇家航空旗下的SkyNRG公司經理德克 克羅內梅傑在接受採訪時算了筆賬,他説,按照目前的技術,地溝油的轉化率可以達到95%左右,也就是説,1噸的地溝油可以産生0.95噸的新型燃料。德克還表示,如果市場繼續擴大,他們將到中國尋找原材料。目前,他們已經與上海一家公司展開闔作,收集廚後菜油,希望獲得更多原料。
連外國人都盯上了,這是好事。
地溝油的出路,可以給相關政府機構重要的啟示。現實生活中,不光是地溝油,還有很多的物品和事情,是需要出路的,是不能用壓制、封堵的辦法處理的。這個道理很簡單,筆者似乎也不用舉例説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