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回來了,帶著3年投入5億元的天價贊助合同。就在萬達正式回歸足球之前,恒大剛剛花了1000萬美元買進了巴甲的MVP(最有價值球員)孔卡。放眼中國足壇,以廣州恒大、河南建業、陜西人和、杭州綠城等俱樂部為代表的“房地産足球”,已經成為一道炫目的風景。
目前中超16支球隊,除了申花、紅鑽和謝菲聯,另外13家都與房地産有關。開發商集體“踢足球”,人們不禁要問:中國足球進入房地産時代,究竟是製造繁榮還是催生泡沫?房地産企業的全面搶灘,能否助中國足球觸底反彈?
用意何在
是什麼讓如此之多的房地産企業不約而同地投資足球?王健林給出的三點解釋是:領導指示、社會需要和癡心不改。
但是,外界並不相信房地産商愛上足球是單純為了發展中國足球事業。據悉,養一支中超球隊每年大概需要凈投入6000萬至7000萬元,如此巨大的投入,幾乎看不到回報,房地産商瘋狂砸錢的背後究竟有何動機?
通過足球這個載體,實現企業的整體贏利,或許才是房地産公司介入足球真正的動機。中國足球內部的共識是,足球是房地産企業最佳的廣告載體。此外,一位前足球投資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房地産商能通過“將足球打造為城市名片”這種途徑,獲得當地政府特批的一些優惠政策。
當然,人們更有理由相信,投資足球的回報可能是企業無形資産的增值,也有可能是企業整體社會形象的上升。隨著國家房地産宏觀調控的力度加大,房地産企業將面臨一次洗牌,而投資足球有可能幫助這些原本排名靠前的房地産企業進一步提升自己在行業中的地位。
行業更迭
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現象是,在房地産發展最為紅火的時期,除了宋衛平(綠城)、胡葆森(建業)幾人之外,大部分房地産老闆都沒有投資足球。而在今天國家不斷採取房地産調控措施,房地産商面臨現金流困境的時候,大批優秀房地産企業卻涌入了足壇。
梳理一下中國足球的職業化發展史,可以看到贊助商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上世紀90年代職業化剛起步時,投資足球的房地産企業寥寥無幾。當時,球隊贊助商大概可以分為幾大類,一是煙酒,比如泰山將軍、雲南紅塔、青島頤中海牛、成都五牛等;其次是家電類,像上海申花、廣州松日等;第三是快速消費品和制藥企業,例如廣州太陽神、武漢紅桃K、延邊敖東等;第四類是國安、魯能、泰達這樣國企背景的大企業。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對煙草行業的監管深化,煙草廠商紛紛退出足球,而競爭激烈、利潤率較低的家電廠商更不堪足球隊一年幾千萬元的重負。在新世紀後的較長一段時期,足球隊贊助商的主營行業並不統一,從甲A過渡到中超後幾年內,各支球隊背後的贊助商相當多元化。
隨著以恒大和萬達為代表的房地産足球橫空出世,如今,足球圈內的流行語是“只有房地産企業才能玩得動足球”。中國的職業足球就像一個晴雨錶,從走馬燈般的投資人和贊助商輪換中,依稀可以看到經濟發展的城頭變幻大王旗。
是福是禍
房地産商扎推進入,對中國足球究竟是福是禍?足球圈內有著兩種不同的聲音。
贊同者認為,足球是高投入項目,具有資金優勢的房地産商進入足球領域是天大的好事。不少球迷認為,中國足球俱樂部從國企砸錢到民企接盤,是一個進步,畢竟不再是用納稅人的錢來玩足球。
然而,不少批評者認為,房地産商經營足球只是資本逐利的短期投機行為,一旦達到目的就會迅速抽身離去。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是中國足球的低谷,投資方需要收縮資金壓縮泡沫,為中國足球營造理性秩序。然而,房地産企業打造的足球風格都較為激進,百萬年薪、鉅額獎金和天價外援等做法,加劇了足球俱樂部之間的貧富差距。中國足球的水平並不高,房地産企業“燒錢”可能再度製造虛假繁榮。
不管如何,在中國足球當前的低迷狀態下,有人願意接手足球,並且願意把足球當生意搞,這終究是一件好事。靠綜合實力彌補場內差距,全方位運作經營,中國足球才有機會從逆境中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