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李欣
“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巴菲特這句話被許多投資者奉為投資指南,但現實情況卻是知易行難。
最近有媒體報道稱,基金定投“斷供”的現象愈演愈烈,而筆者從銀行的一位理財經理處也獲悉,近期確實有不少投資者提前結束定投,撤資離場。其中絕大多數是去年年末3100點階段性高點時入場的。如果希望基金定投的回報好,就應當認識到,較長時間市場在底部徘徊,定投才能發揮“別人恐懼我貪婪”的最大功效,每月的投入才能得到較多的低價籌碼,為今後的上漲積累出足夠的份額。
筆者根據WIND數據,以華商領先基金為例進行測算,如果在歷史最高點6124點(2007年10月16日)當天開始每月定投500元,到2008年6月17日,市場距最高點已下跌近50%,如果此時採取三種不同的應對方式:止損停扣、繼續扣款或勇敢加碼,結果會發現,採取不同定投策略的投資者,到期總收益率也大不相同。止損停扣最終會損失25.55%,堅持定投的截至2011年6月17日收益率為12.12%,而在2008年6月勇敢加碼,把定投金額擴大到1000元的投資者,到2011年6月17日的收益率為13.26%。
其實,當市場總體“虧損”來臨,也許是經濟走進了衰退週期,也許是市場的泡沫風險正逐步釋放、回歸價值,也許是市場的暫時結構調整,這其實是定投積累籌碼的最佳時期。可是大部分投資者卻因情緒戰勝了理智而喪失機會。
弱市中堅持定投的投資者由於有效攤低了成本,市場轉暖後立即顯出了優勢。但是在低位區,個別投資者可能因為心理壓力過大,而草率地改變其原來制定的長線策略,最終將寶貴的“低位”基金籌碼拱手相讓,從而反復陷入“割肉”的怪圈。也就是説,如果在市場走弱時“止損”,停止扣款,就錯失了購買低成本基金份額的機會,也就無法有效平攤成本,定投的優勢也難以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