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摘要:允諾取消多項收費後又“改頭換面”照收不誤,中國的銀行不愧是世界上最富有“創新”意識的銀行,可是這創新的聰明勁兒沒用到改進業務上,全用到了欺騙消費者而“自肥”上。
密碼重置費等34項銀行服務費昨起免除,記者走訪調查發現,多家銀行將密碼重置費改稱挂失費繼續收費,部分銀行新添收費項目或提高原有項目收費。(7月2日《北京日報》)
允諾取消多項收費後又“改頭換面”照收不誤,中國的銀行不愧是世界上最富有“創新”意識的銀行,可是這創新的聰明勁兒沒用到改進業務上,全用到了欺騙消費者而“自肥”上。這些銀行也許會成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銀行,但是它們受到的譴責與鄙視也會與日俱增。
去過銀行辦業務的人都知道,銀行各種手續費、服務費真是“花樣繁多”,就連銀行與銀行之間的收費項目及標準都不一樣。知曉這些費用的客戶可能會因為費用花銷感覺心疼,不知曉的客戶如果諮詢打聽這些費用,甚至會迎來業務員的冷言冷語。以往公眾都認為政府機構“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而現在銀行竟也有了這種“大爺”的譜兒。前一陣的“銀行不差錢”事件,就讓我們對銀行“財大氣粗”的強勢姿態有了直觀感受。
服務費用越來越多,服務態度卻越來越差,究其原因就是銀行的壟斷地位以及自身相對較大的自主權。比如對於服務種類的規定、服務項目收費的標準等,銀行要麼自身進行定制,要麼幾家銀行商量著一起定,甚至想定多少就定多少。由於公眾與銀行這種不平等的地位,自然讓銀行以及業務員對客戶“低看一眼”。這是一種“變態”的商業現象,商業機構與客戶本是平等地位,何以到頭來銀行成了“上帝”?
銀行的管理者銀監會作用何在?今年3月中國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聯合下發《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部分服務收費的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履行社會責任。通過調查卻發現,這個規定被銀行巧妙地“繞”過了。那麼“改頭換面”後的收費名目是否經過銀監會的審核?銀監會是否掌握了銀行這種“陽奉陰違”的舉動並有應對措施?
有網友稱銀行與銀監會“一家親”,銀監會對銀行的舉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此言雖有失偏頗卻也不是無稽之談。銀監會如何打消公眾的這種疑慮,切實履行銀監會“通過審慎有效的監管來保護廣大存款人和消費者的利益”的職能?一方面要對銀行設立收費項目及標準制定進行審核監督,敦促銀行提升收費透明度,使之“有理可據”;另一方面要積極建立客戶與銀行的“協商對話”制度,讓相關項目與標準制定的過程中有消費者的聲音,而不再是銀行“一家獨大”。
銀行“文字遊戲”玩得正酣,銀監會該行動了。
□王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