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據新華社電 “統計數據説房價下降了,可人們感覺沒那麼明顯。”記者近期在京滬等地樓市採訪時發現,市場感受和統計數據存在一定差異。原因是保障房被納入新建住房或新建普通住房的統計範疇,並對整體房價的下降貢獻良多。
看統計數字房價降了
消費者感覺沒啥變化
據北京市房地産交易管理網統計顯示,今年1~5月北京市新建普通住房成交均價為14127元/平方米,比去年下降4.8%。
不過,市場的感受似乎有所不同。北京一些房産仲介告訴記者,目前通州區域房價出現了一定降幅,但其他區域房價基本處於平穩狀態。其他城市也有仲介、購房者持類似觀點。
造成這種感受差異的一個因素,是樓市成交結構的悄然變化,所謂“房價”已是今昔有別。比如,北京“新建普通住房”均價的下跌,與調控政策生效有關,也與保障房的“拉低作用”密不可分。
據介紹,北京今年1~5月成交的3萬套普通住房中,保障房佔近1/5,其價格大都在5000元~8000/平方米之間。北京中原地産三級市場部副總經理宮萍説:“大量中低價位産品的成交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體市場的平均價格。”
在保障房快速崛起的形勢下,房地産市場正逐漸形成由商品房和保障房組成的“雙軌制”格局。“房價統計發佈也應加快改革,尤其是對商品房和保障房價格作出區分,防止錯誤信息影響市場,更要提防借此使‘障眼法’誤導調控。”中國指數研究院副院長陳晟説。
業內人士提出,目前的房地産制度體系是以商品房為核心構建起來的,在保障房領域的制度建設則相對不足。當下應順應市場變化,加快房地産尤其是保障房制度創新,比如加強保障房價格信息的統計發佈,實現保障房和商品房開發貸款的分類管理等,以切實推進保障房建設,不斷優化樓市調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