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導讀:《經濟學人》雜誌發表的評論文章認為,在中國大舉進行海外投資之時,美國應該學習歐洲歡迎中國投資的做法,而不是進行阻礙,因為只有順應這一歷史潮流,美國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以下是該評論摘譯:
中國總理溫家寶本週在歐洲幾國的訪問凸顯了大西洋兩岸對中國經濟實力的不同態度。被歐元區危機困擾的歐洲領導人希望中國可以更多購買自己的債務;美國政治家卻擔心中國持有過多的美國國債。對歐洲官員來説,人民幣價格僅是多種憂慮之一;除了人民幣匯率問題,美國人似乎想不到其他了。中國企業在歐洲受到廣泛歡迎;在美國卻總是遭遇質疑。
歐洲接受中國部分是由其經濟實力的疲軟造成的。歐元區外圍國家的訪問團不斷飛往北京,尋求自己債務的買主。缺乏現金的歐洲企業不斷打探中國公司的情況。即便是在歐洲經濟情況最好的國家,政治上觀點也是促進而非阻礙來自中國的投資。
這一立場將會帶來深遠影響。中國今天的對外直接投資的確關注能源與資源,這是中國工業化進程所渴求的。中國的投資出現在亞洲、非洲、拉美,投資對象從銅礦一直延伸到土地等各類資源。中國發展的下一階段即將出現,其注意力將會集中在歐洲。
要了解背後的原因,我們需要依次考慮當今世界最大的三個經濟體。中國希望攀上發展的階梯,其不斷擴大的市場引起各國激烈的拼搶,所以中國企業希望獲取新的優勢資源,如西方品牌以及營銷能力。中國出口型企業希望與終端消費者保持密切的聯絡。
美國自然是中國尋求幫助的對象,但是兩國之間的經濟關係卻存在緊張因素。自從中海油(CNOOC)被迫放棄收購加州Unocal的計劃,諸多中國企業都認為美國對於中國的投資總是持有不友好態度。
這一觀點不完全是正確的。因為基於安全的考慮審查外國向美國投資似乎並未區別對待中國,但是希望收購美國資産的中國企業必須做好應對遊説組織和國會議員公開攻擊的準備。許多中國企業因此選擇繞開美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的一份報告指出,截至2020年,在美國引發有關中國的恐慌會使美國失去得到中國價值1萬億美元的投資的機遇。
相反,這些資本卻流向了歐洲,那裏的投資銀行家一旦聽到某家公司是潛在收購對象,他們肯定會主動聯絡中國企業。中國各家銀行迅速擴大他們在歐洲的足跡;中國人在倫敦大量置業。中國在歐洲的直接投資增長速度快過任何其他地區。
歐洲人得到的不只是投資。一家中國合作夥伴是歐洲品牌進入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市場很好的敲門磚。法國的Club Med擁有一個中國大股東,已在近期開設了其在中國的首個度假村。被中國吉利收購的瑞典汽車製造商沃爾沃稱中國現在是其第二大本土市場。
相對本國領導人,歐洲選民對中國的投資可能缺乏熱情:民意調查顯示,歐洲民眾對中國投資的負面看法幾乎與美國人相同。
主要存在3種擔憂:其一是中國會奪走歐洲的技術和就業機遇。誠然,中國企業通常希望收購歐洲企業,並將這些企業的技術優勢運用於中國。但中國企業同樣希望佔領國外市場;如果要在歐洲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那裏創造就業機遇。
第二種擔憂是中國以低價購買歐洲資産,但沒有跡象可以證明這一點。事實上,中國企業的出價可能更高;擁有多餘儲蓄的國家和企業幾乎總是這麼做。
第三種擔憂是對於能源和移動技術等資産的收購會威脅歐洲安全。但是審查這些問題的機制是存在的。沒有理由認為中國企業的目的是如此的;除非證明他們的此類動機,否則沒有必要控制來自中國的投資。
中國走出去的策略無疑會引起各國警惕,因為這引起勢力平衡的巨大變遷,而改變通常都包含風險。但是這一過程包含的機遇大於風險。歡迎中國的做法使歐洲可以順應歷史潮流;美國卻在逆流而上。(多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