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時評:地方政府債務最終還得民眾買單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30日 11: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審計署日前公佈了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審計結果,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為10.7萬億元,高於目前總共7萬餘億元的國債,相當於去年全國GDP的27%。令人著急的是,從現在開始到2013年底,這10萬多億元的地方政府性債務中有超過一半將要陸續償還,但地方政府對此卻是一籌莫展。

  地方政府欠了這麼多債務,如何償還?這無疑是個嚴重問題。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可供參考,今年4月,雲南省公路開發投資公司向債權銀行發函,要求自即日起只付息不還本。這就是説,它們準備賴賬了。當然,這家公司的如意算盤沒有打成,雲南省政府已要求其撤回這份信函。但是很顯然,問題並沒有解決,這家公司欠十幾家商業銀行千億元貸款,要它按期歸還已不可能,銀行面對這種具有政府背景的大客戶,恐怕也無可奈何。

  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一個借貸者還不出債,唯有破産。但地方政府沒有這種擔憂,省市縣三級政府上面,還有中央政府,不可能坐視地方政府真的破産。因此,當地方政府不得不承擔起政府性債務的還債責任而又無力承擔的時候,那麼,中央政府自然也只能擔當還債者的角色。從這一點上説,審計署在公佈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的同時,又表示這些負擔尚未超出償債能力,這顯然是有根據的。

  但是,中央政府自身也不是創造利潤的一個企業,它的財政收入除了一小部分是由央企上繳的利潤外,絕大多數是由民眾上交的稅賦提供的。因此,中央政府要承擔起為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償還責任,其最終的買單者只能是民眾。如果想到了這一點,那麼,我們就可以對當下中國經濟産生的一些問題尋找到答案。

  第一,目前的房地産調控處於膠著狀態,儘管政府用了很多手段,但房價就是降不下來,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造成房價飆升的“土地財政”制度未有觸動。地方政府之所以有膽氣借下這麼高額的債務,當初是將賣地收入計算在內的,但此輪房地産調控使賣地創收不那麼方便了,這也直接造成了目前的債務危機。今年前5個月,全國的土地出讓收入已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很顯然,債務黑洞的産生已不允許這種狀況延續下去。因此,此輪房地産調控是否到此為止,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政府性債務的牽制,如因此而不得不在調控的方向上有所調整,那麼,民眾原來所期望的房價下跌將徹底落空。

  第二,今年不斷熱議的個稅免徵額儘管在網上徵求意見時有八成以上的反對意見,但此次提交討論的二審稿依然未有變化。財稅部門擔心進一步提高免徵額,將直接影響稅務收入。很顯然,財稅部門作為政府管理“錢袋子”的重要部門,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的情況比民眾清楚得多,如果還債任務最終落到中央政府頭上,財政部無疑首當其衝,因此它不得不寸土必爭。但這樣一來,民眾希望通過個稅調整增加收入的願望也就打了一個很大的折扣。

  第三,隨著CPI的不斷上升,銀行儲蓄的負利率問題日趨嚴重,但央行對於解決這個問題缺乏動力,只是一味在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上打轉。負利率的長期存在,實際上是在將民眾的應得利益轉移給借貸者。考慮到地方政府性債務已成我國銀行借貸的大頭,因此負利率實際上是在要求民眾將利益通過潛在的渠道轉移給地方政府。當然,負利率的長期存在,使地方政府能夠減輕這些債務所派生的利息負擔,但民眾的應得利益就這樣被銷蝕了。

  我國儘管已建立了市場經濟體系,但由於政府職能改革的遲緩,造成了政府在經濟運行中成為一個重要角色的格局,鉅額地方債的形成正是這種“強政府”的必然結局,而政府所握有的權力使它可以方便地“借用”民眾的利益來化解這種債務風險。事實已證明,政府過多地參與經濟事務,不僅會對市場經濟秩序造成干擾,而且會給民眾的利益帶來直接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