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日益走向金融化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7日 10: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商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今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原油價格猶如拋物線,開年後一路上行,創下兩年多高點後又掉頭急劇下挫。銅、錫、鉛等金屬價格觸及歷史最高價位後也一路下行。5月份,標準普爾商品指數下跌6.8%,路透傑佛瑞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指數(CRB)跌幅近5%。大宗商品價格暴漲暴跌導致一些國家物價上漲,企業經營苦不堪言。

  應該説,影響和決定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過去長期形成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和分工、國際商品交易規則由發達國家主導制定、全球流動性過剩、供求變化、季節性需求等。但是,今年以來的大起大落離不開投機資金的推動,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日益走向金融化。

  事實上,自從原油等期貨市場産生後,相應的大宗商品市場便成為金融市場的一部分,石油、銅、鐵礦石等大宗商品逐漸脫離商品屬性的枷鎖,散發出濃重的金融化氣息。一般來説,國際大宗商品金融化需要具備特定的條件。比如商品價格需要波動,只有價格波動較大,有意回避價格風險的交易者才需要利用遠期價格先把價格確定下來。如果商品價格基本不變,經營者就沒有必要利用期貨交易,來回避價格風險或鎖定成本。大宗商品市場還需要供求雙方參與者眾多,供需量大的商品在大範圍進行充分競爭,形成權威價格。大宗商品還應該保持質量穩定,便於進行分級和標準化,易於儲存和運輸。

  金融危機後,各國政府出臺大規模的經濟復蘇舉措,有的國家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資金源源不斷地介入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金融資本脫離實業,大宗商品期貨及期權方面的投資規模急劇增長。衡量大宗商品金融化可以使用三個指標,即CRB代表大宗商品價格變動、發達國家工業生産指數代表大宗商品的商品屬性、美國聯邦基準利率及美元指數代表金融屬性。以此測算,資金流動性對商品價格指數的貢獻率超過20%,實際産業需求的貢獻率約為10%,美元匯率變動的貢獻率約為5%,金融屬性對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貢獻率遠大於商品屬性,是國際大宗商品金融化的重要推手。

  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金融化呈現新的特點:其一,大宗商品市場與其他金融市場的聯動性更為明顯。其二,雖然價格因素日益增多,但國際大宗商品與美元匯率有脫鉤趨勢,國際油價和黃金價的波動幅度遠遠超過了美元指數。其三,大宗商品的價格差異化加劇。金融危機前黃金與原油的比價約為9倍,危機後這一比值達到15倍左右,推動黃金價格上漲的力量超過原油。通常情況下,北海布倫特原油比西德克薩斯原油期貨價格高出1~2美元/桶,但是今年以來,兩者的價差在頻率、幅度和持續時間上都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價差甚至達到12美元,同一類別大宗商品的不同市場出現功能細分,充分證明市場炒作力量加劇了大宗商品金融化趨勢。隨著大量投機性熱錢涌入,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正成為全球投資者的新“戰場”。

  受國際市場影響,今年以來,我國食糖、原油、大豆等大宗商品進口增速有所反彈,5月環比上升6.6個百分點。進口平均價格同比上漲15.9%,環比上漲1.9%。我們需要關注大宗商品金融化趨勢,適時推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商品價格指數,儘快熟悉和掌握國際大宗商品的相關交易規則,同時積極參與新規則的制定,使各有關交易方從中受益,維持資源生産國和消費國長期、健康、互惠的貿易合作關係。

  展望下半年,國際商品價格走勢有望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穩定,投資者重新對商品估價,使價格更能反映供需基本面和商品本身的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