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相機抉擇考驗調控智慧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7日 07: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記者 李倩

  剛剛過去的一週,由於持續“高燒”的CPI數據,加不加息、何時加息就成為炎熱夏季裏一個繞不開且不斷升溫的話題。

  從物價角度看,在5月份CPI上升5.5%,創下近3年來最大升幅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豬肉價格已經高得有些離譜。農業部最新監測數據顯示,6月份第二週全國豬肉價格同比上漲63.6%。此前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5月份豬肉價格上漲對CPI貢獻近20%。6月22日,國家發改委表示,由於目前豬肉價格依然“瘋狂”,糧食價格仍將小幅上升,預計6月份CPI漲幅將高於5月份。

  就流動性而言,經過12次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和4次加息,銀行貸款謹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也早已高於基準利率,而1年期存款利率不過3.25%,CPI高企、負利率持續、央票一二級市場倒挂仍然嚴重……加息,還是不加息,這是個糾結的問題。

  實際上,保持物價基本穩定是今年宏觀調控首要任務,抑制通貨膨脹更是當前穩健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面對通脹,央行一直在行動,並多次強調要控制引起通脹的貨幣條件。去年以來12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4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央行應對通脹的決心不容置疑。伴隨著貨幣信貸的不斷收緊,金融管理層和整個銀行系統幾乎承擔了宏觀調控的所有壓力,“錢荒”也由此在銀行間蔓延開來。

  有業內人士指出,相比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激進,加息可謂慢如“蝸牛”。分析師越來越擔心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等數量型工具的效果有限。從不加息的效果來看,顯然有利於大型企業、特殊項目、金融機構,不加息是對行政信用庇護下的大企業的呵護,而對中小企業、中國經濟發展、抗通脹極為不利。加息或可打開調控空間。

  與國外大多數央行採取單一的通脹目標制不同,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貨幣政策是圍繞物價、經濟增長、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等多個目標來制定的,需要縝密的統籌和權衡。

  目前的問題是物價水平居高不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外匯佔款上升……各種問題、矛盾交織在一起,主客觀都要求貨幣政策必須加強對形勢的分析研判,根據經濟條件的變化在幾個目標間進行權衡取捨。加之外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主要西方國家央行維持低利率,若中國加息步伐過快,也確實有引發“熱錢”流入、加劇通脹及國內資産泡沫之憂。

  值得關注的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抑制了銀行放貸能力,但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活動近月來大幅增加。很顯然,隨著我國融資結構的發展變化,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渠道已經實現多元化。

  因此,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市場研究總監魯政委(專欄)認為,中國經濟會“硬著落”和“滯脹”的看法都言過其實。當前經濟的平穩減速,恰恰正在為未來4至6個月之後物價最終出現回落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礎。目前工業企業的日子雖比去年第四季度要困難一些,但總體經營狀況仍在正常景氣區間。仔細分析誘發工業企業出現困難的因素,原材料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恰恰説明目前的緊縮政策仍有繼續維持的必要,而不是要立即放鬆,否則,這兩方面的價格就會上升得更快。而儘管目前仍保持緊縮,但固定資産投資還在加快,顯示很可能有限的社會融資總量在國有部門和民營部門之間的配置出現嚴重失衡,這才是最需要關注的問題。

  “我對政策預期的看法是:經濟平穩回落,但物價仍在高位、新漲價因素還不斷出現,表明未來宏觀政策應由前期的'主動收緊'轉向'保持中性'。但'保持中性'不等於什麼都不做地'觀望',而是如果有新增流動性注入,仍應繼續回籠流動性,以保持流動性'水位'不變;如果通脹率繼續上升造成市場通脹預期上移,仍應加息以保持實際利率水平的大致穩定。”魯政委預計,7月份將會有1次加息,市場流動性緊張將較6月份明顯緩解。

  多數市場人士也認為,鋻於年中前後物價漲幅可能再創階段性新高,不排除利率調整窗口再次開啟的可能。畢竟,利率水平長期低於通脹率,會強化居民通脹預期;而一、二級市場利率倒挂,會導致央票大規模發行受阻。“不改變儲蓄實際負利率的格局,不消解'錢荒'中民間短期資金套利的空間,不可能真正阻止'熱錢'和境外其他資金持續不斷地流入中國境內。”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韋森指出,提高利率,不僅可以約束貸款需求,還可以抑制地方政府的各類低效率的,甚至是浪費的投資衝動和貸款需求;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居高不下的房價,抵抗CPI繼續上漲。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日前在“第二屆全球智庫峰會”再次表示,中國把保持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很顯然,要控制通脹預期和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宏觀調控遠沒有結束。

  如此看,當前情況下,加息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而何時加?怎麼加?則是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