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李開周
不知道您注意過沒有,夏衍先生的經典話劇《上海屋檐下》,其實是一部宣傳計劃生育的文藝作品。
您看,劇中總共5戶人家,在舊上海同一幢小型石庫門住宅租房居住,其中包括住灶披間的小學教師趙振宇夫婦,住亭子間的失業職員黃家楣夫婦,住前樓的暗娼施小寶,住閣樓的報販李陵碑,以及雖然挂著二房東名號實際上也是房客的紗廠白領林志成一家。
咱們來分析一下這5戶房客的家庭結構:
前樓的房客施小寶,已婚,沒要孩子。
閣樓的房客李陵碑,已婚,曾經有過一個兒子,死了,沒再要。
亭子間的房客黃家楣,只要了一個兒子,沒有女兒(建國後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好像硬給黃家楣塞了一個女兒)。
整幢石庫門裏,也只有租住灶披間的房客趙振宇夫婦生了二胎——他們頭胎是個兒子,隔了8年之後,才敢生育一個女兒。
按照我們現在的計劃生育政策,一對夫婦一般只能要一個孩子,否則就屬於超生,就要罰你的錢,停你的工作。儘管政策是如此嚴厲,超生的家庭還是不少,大城市裏還好一些,在經濟發展和思想觀念都比較落後的鄉村地面,計劃生育搞了30年,迄今為止還是有大多數夫婦或明或暗地生下二胎三胎,不生兒子決不罷休,生了兒子還想再生閨女。可是您看《上海屋檐下》裏這5戶房客覺悟多高,兩戶人家沒有孩子,兩戶人家只要一個孩子,只有一戶生了二胎,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的比例只佔20%。
有朋友説:凈瞎扯,民國有計劃生育嗎?當然有,早在民國十五年,上海市政府和租界工部局就開始推行節育計劃了,只不過那時候只提倡不強制,比較人性化罷了。
奇怪的是,那時候雖然沒有強制推行計劃生育,政府的節育計劃卻頗見成效。有統計數據顯示,1930年第一季度,在戰爭和瘟疫都還沒爆發的時候,上海的生育率就已經開始低於死亡率0.6個百分點了,當時全市超過45%的育齡女性選擇只生一個孩子或者不生孩子。而且不光上海,在廣州、杭州、漢口以及當時的首都南京,都出現了類似現象。
這組數據刊登在國民政府主辦的《統計月報》第3卷第3期,編輯給出的解釋是,生育率下降主要不是因為政府提倡節育,而是受了房地産市場的影響——那時候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在鬧“房荒”,房價漲幅遠遠超過收入,老百姓買房難,租房也難,為了不讓下一代也跟著在七八平方米大小的小單間裏租房住,受過新式教育的小職員小白領不得不選擇節育。
民國時搞節育,手段很多。可以花大洋8角買一隻子宮帽,也可以花大洋8分買一隻安全套(當時小報上叫“如意袋”)。要是買這些嫌貴,請老中醫配一種湯劑,生木耳加土茯苓,服用幾次,終生不育(這是過去妓院裏流行的方子)。還有瘋狂的傢伙到新式醫院請大夫用X光照睪丸,據説這樣能讓睪丸失去造精功能。
照我看,這些都是多此一舉。實踐證明,房價就是最好的避孕藥,只要你買不起房被丈母娘罵得跟孫子似的,買了之後每月還貸又累得跟孫子似的,即使你不採用任何安全措施,你也生不了孩子,因為房子讓你焦慮,焦慮讓你不育,你都不育了,還節什麼育啊!
李開周,專欄作家,著有《千年樓市》、《食在宋朝》、《祖宗的生活》。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