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歐陽曉紅
央行又玩了一把“神秘”:6月3日出臺的《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明確跨境人民幣業務相關問題的通知》(簡稱《通知》)被業界視為人民幣國化際提速的標誌性事件。
但《通知》抑或是問路之石。輿論甚少討論人民幣回流機制時間表,但業界還是看出了端倪——《通知》涉及人民幣回流。有人問,這是否意味著所有海外的人民幣都可以回流中國?
央行不予回應。但隨即傳出年內將推出FDI人民幣試點管理辦法,印證了業界猜測——人民幣國際化回流機制正在醞釀中。
央行已定調,不允許FDI人民幣投資“地産與金融業”,此舉無疑設置了一道安全線;另外,在《通知》中的FDI項規定中,央行特別提出防範熱錢,讓人覺得央行似乎又出臺防範熱錢的新措施了。
先做好防禦,再打開資本大門。這或許是央行在資本開放問題上做出的最優選項。
只是有點奇怪,雖然央行直管外管局,但由外管局出臺防範熱錢政策看起來可能會“順”一些。不管怎樣,既然對《通知》無甚爭議,那就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吧。
但如何甄別海外合法人民幣回流與熱錢並非易事。希望人民幣以合理方式回流是央行的最大心願。
其實,建立回流機制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試想,光讓一種貨幣輸出去,而沒有回流通道,這樣無法循環也不現實。
本幣國際化的前提是資本項目開放;現在中國經常貿易項目已經開放,資本項目的可兌換程度也有75%;其餘25%觸及最核心的內容:“境內資本直接投資海外,境外資本直接投資境內”。今年1月,央行推出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即ODI人民幣;與之對應,理應有一個FDI人民幣辦法。
實際上,一種貨幣的國際化標準定義是三項職能:交易媒介、記賬單位、價值儲藏,即成為國際通用的結算、計價、儲備貨幣。美元通過經常賬戶逆差,在獲得可觀的鑄幣稅收入同時,為其他國家提供了美元流動性;且基於美元廣泛發揮作用的交換媒介職能,得以強化其計價貨幣和儲藏貨幣的職能,使之在各個領域發揮國際貨幣的功能。日元的“結算”職能雖然較弱,但儲備功能佔有相對重要的地位。這兩種貨幣都是在貿易收支出現大量盈餘的前提下,開始國際化進程的。
中國正在經歷貿易盈餘、本幣升值的過程。目前,人民幣在周邊國傢具有一定的流通市場,菲律賓已將人民幣作為官方儲備貨幣。人民幣的區域化或國際化已經啟程。
不過,有資料顯示,若以美元國化際水平100作為標準,歐元的國際化程度近40,日元28,人民幣僅為2。可見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依然非常低。
因此,擴大人民幣計價結算使用範圍、准許外商以人民幣投資中國、雙邊貨幣結算以及發展境外機構在華發行人民幣債券融資業務(包括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設)等,這些都應是人民幣國際化棋盤中的“棋子”。
不可否認,人民幣國際化是一種趨勢,但也應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就像一種語言,用多了就成了國際語言。貨幣國際化取決於該國的內生經濟及其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貨幣國際化不是靠戰略“做”出來的,不能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