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夏糧豐收有望拉低通脹預期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2日 06: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記者 李文龍

  農業部6月21日宣佈,全國夏收小麥已收穫3.17億畝,收穫進度過九成。從各地田間測産和實打實收情況看,夏糧增産已成定局,冬小麥實現“八連增”。

  就在夏糧收割緊鑼密鼓地進行時,南方旱澇災情急轉,加大了人們對於糧食收成是否會受到影響以及糧價波動的關注。那麼今年夏糧生産和收購的形勢如何?

  記者在小麥種植大省山東看到,大部分小麥已經收割完畢,糧農們已經開始在道路的中央曬上了小麥,只有少量麥田裏還有收割機在忙活。“千粒重和穗粒數是決定小麥産量的要素,今年的收成明顯要好于往年。”濰坊市固堤鎮的一位糧農告訴記者。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日前表示,今年夏糧生産面積穩中有增,預計夏糧面積達到4.15億畝,比上年增加300多萬畝,為夏糧增産奠定了堅實基礎。小麥是夏糧的主要品種,河南、山東等主産區旱情不如長江中下游嚴重,而且春季抗旱卓有成效,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反映,夏糧都是增産的趨勢。

  今年以來我國CPI居高不下,同比漲幅近三個月均超過了5%的高值。受罕見特大自然災害影響,人們的通脹預期一直高企,控制物價上漲形勢不容樂觀。夏糧豐收在望無疑將會繼續充實“米袋子”,充足的供給會持續增強糧食市場調控能力,為今年調控物價、穩定通脹預期提供了許多有利條件。

  從CPI的構成來看,食品始終是拉動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5月份食品價格上漲11.7%,影響CPI上漲3.5個百分點,佔CPI同比漲幅的63.6%。而糧食是許多食品生産鏈條上的“原材料”,夏糧的豐産無疑將在很大程度上拉低通脹預期。

  糧食生産在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尤其是管理通脹預期上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糧食既是食品的原料,也是牲畜等農副産品的飼料。糧價是百價之基,一旦出現波動,一價帶百價,其蝴蝶效應不可小視。同時,糧價能夠保持穩定也就意味著控制住了價格上漲的源頭,物價全面上漲就會缺乏基礎。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從去年以來,儘管部分食品價格出現了輪番上漲,但是總體物價始終在可控範圍之內。之所以通脹壓力沒有全面爆發,糧食連年豐産、糧價保持穩定功不可沒。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上旬,粳米每公斤的價格僅比5月下旬上漲1分錢,麵粉的價格也基本與5月下旬持平,粳米價格已連續3個月未出現大的波動。而夏糧開鐮以來的好勢頭表明,儘管嚴重乾旱、低溫凍害以及最近的旱澇急轉等自然災害帶來了嚴峻挑戰,但是糧食市場以及價格依然會保持穩定趨勢。

  從全球範圍看,受大量流動性進入大宗商品市場以及極端天氣衝擊的影響,國際糧價短期內出現了較大幅度波動。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經合組織日前聯合發佈的《2011-2020農業展望》報告預測,未來10年世界糧價將繼續高位運行,糧食價格攀升和商品市場波動現象將持續一段時間。

  許多業內專家認為,儘管國際糧價上漲會在一定程度上向國內傳導,我國將面臨較大的輸入性通脹壓力,但由於國內糧食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糧價出現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在國家政策調控下,保持國內糧食市場和價格穩定的機制已初步形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認為,因此糧價不會出現大起大落的局面。

  近兩年我國糧食進口量有所增加,但主要集中在大豆和玉米等經濟作物,國內小麥和水稻等主要糧食品種完全能夠自給自足,因此國內糧食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存在著較好的隔離機制。而且,我國糧食生産連續7年豐收,庫存消費比遠高於國際公認的17%至18%安全線水平。通過臨時收儲和儲備輪換,政府手中已經掌握了充足的儲備糧,應對糧價波動手裏有著足夠的籌碼。

  不過,相對於夏糧,秋糧在全年糧食生産中佔據大頭,種植面積和産量均佔到70%以上,要實現全年糧食生産“八連增”,保證糧食供給和市場穩定,在全國主汛期即將到來時,減少洪澇災害對於秋糧生産的影響被許多部門提上了日程。

  糧食是居民的基本消費品,在全球糧價大幅波動的背景下,我國由於人口增長以及消費量增加帶來的糧食保障問題愈發令人關注。國際市場上糧價波動受到氣候因素影響,與此同時,投機資金反復出沒糧食和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場,使得這些商品的金融屬性越來越強。我國儘管糧食供需基本平衡,但在災害性氣候多發以及生産成本增加的趨勢下,糧食以及其它農産品始終存在較強的漲價預期,也應高度警惕糧食短期投機和遊資炒作,千方百計防止糧價異常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