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柳傳志:吃著碗裏看著鍋裏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0日 07: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與青年創業者分享聯想創業“想”經

  本報記者 王鑫昕

  要把若干年的創業經驗濃縮為一個字,這也許是個難題,但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舉重若輕。在他的眼裏,聯想集團迄今26年的創業歷程,離不開一個字,那就是“想”。日前,在成都舉行的聯想之星創業大講堂暨天府創業論壇上,柳傳志與青年創業者分享了他作為掌門人的創業體會。

  “走上創業路前一定要儘量想清楚。”創業大講堂一開場,這位資深創業者以謹慎的表達傳遞出他的核心觀點。他指出,受到經驗的限制,不是每個人都能把問題“想清楚”,但每個人都應盡己所能、“儘量”把問題“想”得清楚些。

  “想”什麼呢?柳傳志認為創業之前要想三層意思。

  第一,項目能不能賺錢?行業前景有多大?“技術做得很領先,但未必都能賺錢。”

  第二,一些門檻能否邁得過去?“聯想最早選擇先做漢卡,插在別人的電腦上賣。沒有直接做電腦,是因為當時還沒有獨立做電腦的實力。”

  第三,有沒有搞清楚競爭對手的情況?

  上述“想”的要素引起了坐在柳傳志身邊創業者、安徽科大訊飛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的共鳴。這家在中文語音技術研究和産業化領域有突出業績的年輕公司,一開始就是認準了語音技術在未來的廣闊前景才決定創業的。不過,劉慶峰的團隊一開始“想”得簡單了一點,他們原以為兩年就能實現盈利,而事實是4年之後他們才達到盈虧平衡。

  柳傳志欣賞劉慶峰團隊的兩個特點:一是有“往上蹦”的激情;二是有強烈的學習願望。因此,在公司“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安徽科大訊飛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得到了聯想集團的一筆投資,得以渡過難關。

  事實上,在整個創業過程中,聯想集團不僅有戰略上的大“想”,也有戰術上的小“想”。柳傳志認為,“想”不僅僅是一把手的事,還應上升為創業團隊的一種組織行為。

  1996年,聯想團隊“想”的一個問題是成本。柳傳志説,那時候,電腦的成本86%集中在元器件上,而元器件的成本又與庫存時間有關。於是,他們在設備採購和庫存時間上動起了腦筋。

  1996年7月,電腦上一種名叫“D-RAM”的部件賣價一度高達16美元,但隨後的7~9月,“D-RAM”的價格迅速跌到了2美元。面對價格低谷,聯想大量採購2美元的“D-RAM”,儲備在倉庫。有了低廉的採購價格,電腦的生産成本自然就比別人低。

  一系列類似的決策,幫助聯想在連續6次降價的背景下,仍然實現了利潤的大幅上揚。

  不僅做事之前想,完事之後還要想——柳傳志把這種行事方法總結為“復盤”。復盤是象棋術語,是指對局完畢後,復演該盤棋的記錄,以檢查對局中著法的優劣與得失關鍵。

  “原定的目標是什麼?效果是否與目標一致?邊界條件發生了什麼變化?當中有無規律性的東西?這些都是復盤的內容。”柳傳志説。

  在不斷的“復盤”中,柳傳志和聯想的創業團隊“想”出了很多獨到的創業理論。比如“木桶理論”,把這個眾人皆知的理論放到創業上,柳傳志的理解是:從生産到銷售,每個環節都要下功夫,每個環節都不能差。

  不僅不能出現木桶裏的短板,還要把自己的長項做好,這就演變成了“中指效應”。柳傳志説,聯想沒有實力做中央處理器(CPU),於是就鑽研産品技術。從一鍵上網到一鍵恢復,這些便捷的功能設計迎合了消費者的需求,聯想的市場份額因此不斷提高。

  他甚至把“復盤”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一次在美國演講,第一場下來,柳傳志覺得效果不好。經過“復盤”,他總結了幾個原因:一是演講時間安排在週五下午,馬上要週末了,很多人想著回家的事;二是美國人不了解聯想,也不關心聯想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他講的關於聯想集團的戰略思維聽眾並不關心。於是,在第二場演講中,他調整了演講時間,又把“聯想為什麼要這樣做”換成“聯想是什麼、做什麼”的話題,效果一下變好了。

  作為創業道路的過來人,柳傳志特別提示青年創業者,在高科技領域,一定要有前瞻性。“當你做著膠卷的時候,數碼相機出現了,你在市場上就站不住腳。創業團隊,特別是團隊的一把手,吃著碗裏的,還要看著鍋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