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D06 慧及人生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8日 14: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營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立憲的光榮與夢想

  肉唐僧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關於這段歷史,談革命派的汗牛充棟,立憲派就沒什麼人談。看來“歷史由勝利者書寫”並非虛言。以至於關於百年前中國首次立憲運動,我們所知甚少也不願提及。繞不過了,就以“清廷顢頇”一筆帶過。但這遠非真相或真相的全部。台灣的張朋園先生痛感於斯,梳理史料力求闡發三個問題:關於立憲,清廷做了什麼?立憲為什麼會失敗?立憲派與革命派的關係。

  首先,對清廷搞憲政的真誠是不應該懷疑的,至少開始的時候是這樣。日俄戰爭後,輿論和官場都認為日本之所以勝,在於它有憲法。俄國所以敗,在於它沒有憲法。中國要想一雪前恥,也得有個憲法。所以才有光緒31年(1905年)的詔派五大臣出洋考察之舉。關於憲政,慈禧的態度是“只要辦妥,深宮初無成見”。初有“四不變”的底線,後來又有“五不議”之限制,分別為“軍機處事不議;內務府事不議;八旗事不議;翰林院事不議;太監事不議”。但從後面清廷的舉措來看,説慈禧虛與委蛇欺騙群眾也是過激之論。

  首先是君臣公開約定,九年後召開國會,實現憲政。前九年為預備期;其次,光緒多次下詔各省要求組織憲政預備會或自治協會。這條尤為重要,蓋因憲政的要義就在於分權和自治;光緒34年,更是定下咨議局章程和議員選舉辦法,啟動省議會議員直選。以上,都是自上而下的推進。

  各國的投票權都有一個逐步放開的過程。法國七月王朝初立,規定納稅500法郎的人才有選舉人資格。在3000萬法國人當中,只有10萬人有投票權。翌年門檻降到200法郎,科學院院士、醫生、科學家和退休軍官等“有識之士”還優惠一半。即便如此,選民人數也才增加到16.8萬,人口占比0.56%。清末之中國,選舉人和被選舉人的門檻也很高,只有25歲以上男性才有投票權,如果沒有中學及以上學歷或當過七品以上的官,則要求5000元的不動産(客居者資産要求更達到10000元)。這麼算下來,全國有投票權的僅佔0.42%,比法國還不如。

  但是要知道,因為民智未開,投票權的逐步放開反而是憲政推行的利好。如果一開始就一人一票,還真不知會整出什麼幺蛾子。仍以法國為例:法國大革命之後搞過幾次全民公投,拿破侖搞了兩次、路易波拿巴搞了一次。投票的結果都是讓法國從共和恢復到帝制。而中國這邊,0.42%的精英獨享了投票權之後,把省咨議局搞得有聲有色,並三次發動請願,要求提早開國會,實行憲政。當時,朝野的共識是地方自治以及議會選舉。分歧只在於責任政府——軍機處只肯向皇帝負責,而不把議會放在眼裏。議員這邊的對應是“不出代議士就不納稅”。但是清廷早已財政破産,靠舉外債度日,地方不納稅倒也不怕。反而因為在地方上刮不到油水,所以樂得讓地方去搞自治。這個省自治的推行,為宣統三年的辛亥革命預埋了政治和組織基礎。

  古今中外,有罈罈罐罐的士紳上層總是趨於保守,尋求體制內漸進的辦法。所謂君主立憲,不過是把國家像現代公司一樣對待。即:承認君主的所有權,卻剝奪其使用權。相反,士紳的下層則趨於激進,喜歡推倒重來。而底層民眾雖多,但在農業社會,正如斯科特所説,“農民從來都是政治上的無效階層。但凡由他們發起的革命,要麼失敗、要麼最終的結果不是他們想要的”。所以,民眾雖有決定性的力量,卻並不掌握主導權。在社會巨變的波瀾中,只能工具性地存在。

  法國大革命之初,成立了三級議會,各階層均有代表參加。其表現實在不敢恭維。代表市民的雅格賓派在投票上總是輸給代表士紳的吉倫特派,雅格賓們的辦法是切掉吉倫特們的腦袋。此等暴力之外,又時有鬧劇上演:底層無套褲漢(法國大革命時期對城市平民的稱呼)衝擊議會,強令議員舉手通過讓他們稱心的議案才肯放議員回家。相比之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議會,其表現實在是可圈可點。在各省,或政務多歸議會,或對巡撫們形成了實質性的約束。在北京,資政院數次傳攝政王到會接受質詢,遭拒後便發起了對軍機處的彈劾,震動朝野。以當時的情景,憲政的最後一塊拼圖——要求政府向由選舉産生的國會負責,並非沒有希望。

  然而,最終勝利的還是摔鍋砸碗的革命,立憲派退出歷史舞臺。中國錯過了成為另一個英國或日本的機會,持續動蕩經年,實令人扼腕。張朋園評價憲政派的失敗,説他們不能發動群眾、不接地氣。但是衡量政治之勝敗有兩個標準:一個僅以上臺掌權為考量,另一個以能否為國家民族提供一種更好的政體為考量。如果以後一種標準來衡量憲政派,他們的失敗不僅令人感傷,更留給後人一份光榮和夢想。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搜索更多 憲政 立憲運動 的新聞 更多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