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山西代縣面塑:傳承與發展並舉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7日 19: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聯合商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CUBN記者 黃婧 山西報道

  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面塑,又叫面花,是民間節日中作為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物品或標誌而出現的一種食品,它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

  山西麵食享譽海內外,而山西面塑同樣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積澱,成為中華面塑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其中,代縣面塑在山西面塑藝術中可謂獨樹一幟。

  山西面塑歷史厚重

  面塑之所以稱之為藝術,並且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為面塑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因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積澱,使它成為一種出於俗而脫于俗的樸素文化。面塑藝術落身於廣大的民間,正是有了這種自由地按照自身規律生存和發展的條件,才有了其獨特的鄉間特色,能夠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對流中俏立於民間藝術之林。

  山西歷史厚重,面塑藝術在這塊豐厚的土壤中有著取之不盡的三晉文化題材。用當地人的話説:“山西面塑在各地區都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近年來熱愛並從事面塑的人群也在不斷擴大,大家都知道山西的麵食做法獨具匠心,殊不知麵食還為面塑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價值。”據了解,當地人也通過展覽會、旅遊推介會、旅遊景區展示或手工藝品博覽會等各種方式積極將山西面塑推向市場,讓更多的人認識這種樸素的民間藝術。

  其中,一件名為《吹吹打打迎新娘》的微縮面塑作品,就讓大家更好地領略了山西面塑的風采,原因是它和另外30件代表山西民俗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品都走進了上海世博會的展區。其作者岳桂花女士向記者介紹,此款面塑作品中,新娘、小孩、老人各種人物栩栩如生,每個人的動作姿勢都活靈活現,仿佛親身感受到了喜慶的迎親氛圍,民俗風味濃厚,希望外國的朋友也能在世博會上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代縣面塑地方韻味十足

  山西省代縣面塑是一種源自民間、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用小麥麵粉蒸制的造型藝術品,它有其特定的含義和文化指向,深藏於民間,紮根於民間,和民俗活動緊密相依。代縣面塑傳承人張桂英在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代縣面塑製作工序繁多,新鮮純鹼手工製作,無任何添加劑,食用色素彩繪,可永久保存,具有觀賞性。”

  面塑的製作大體分為四個步驟:和面、製作、氣蒸、著色。製作的工具主要有面案、刀、剪、鑷子、筷子、梳子等,輔以紅棗、食色、黑豆、紅小豆等材料。主要有搓、捏、拍、拉、壓、盤、揪、剪、切、扎等工序。面塑捏制好後即放入開水鍋中蒸制,待熟後出鍋,然後蘸色點梁,一件精美的面塑藝術品便告成功。

  代州面塑最有特色的為“寒燕兒”、“面人”、“花糕”。“寒燕兒”出現在清明節。清明節捏“寒燕兒”源遠流長,傳為紀念晉國先賢介子推而起。其方不盈寸,精巧別致,內容有動物、飛禽、瓜果、人物等,造型各異。此外,代縣民間還有塑造生、旦、凈、未、醜等戲劇人物的面塑,製作也頗為精巧。

  發展創新走向市場

  代縣面塑純手工製作技藝和口傳身授的傳承方式,保留著代縣民間面塑的傳統技藝和彩繪藝術,這是區別於其他面塑的重要特徵。代縣節日風俗的傳承濃郁而久遠,民間繪畫、窗花、炕圍畫、捏面花等民俗活動一直享有久遠的聲譽,並對代縣周邊地區産生著深刻的影響。同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代縣由於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等自然優勢,有利於農作物的産量和品質,為代縣的民間飲食文化及節日風俗提供了厚實的基礎。

  有了歷史傳承和傳統技藝等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使得代縣面塑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這項民間藝術也已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名錄中。傳承人張桂英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代縣面塑具有很高的工藝、民俗、學術以及科學價值。目前,代縣已擁有幾十家面塑作坊,通過參加各項比賽,其中也不乏有金獎被收入囊中,因此,如何利用代縣面塑的優勢去發展創新、更好的面向市場,是一項新的研究課題。”

  “代縣縣政府以及文化宣傳部門也已積極部署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發展工作,成立了縣研究中心,制定了五年計劃,並且正在進行有針對性的招商引資。結合山西面塑藝術的影響力,加上代縣面塑獨特的地域性,全面發展代縣面塑藝術和相關産業絕不會是夢想。作為傳承人之一,我們不僅要把技藝傳承下去,更要將面塑藝術推向世界。”張桂英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