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山寨文化與産業文化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7日 17: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董事會》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文/何玉梅

  每個人都知道企業擁有自主技術和品牌才能賺大錢,但自主研發意味著長時間、大量的投入和高風險,在現實的選擇面前,大多數企業都願意走“山寨”發展的捷徑。這是人性使然,也是社會環境的産物。社會環境是一系列制度、政策和文化理念的綜合,包括法律制度、産業政策等。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自主創新具有很強的外部性特徵,因此在知識産權不被保護或者保護成本很高的情況下,研發活動和創新精神就會受到很大抑制。因此,“山寨文化”在中國盛行也就不難理解了。中國在過去長期形成的依賴國外技術和品牌、不相信自主技術的“産業文化”,也是中國特定的社會環境——産業政策和體制影響的結果。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中國各大支柱産業發展基本上是以産能擴張為主,沒有形成有世界影響力的企業,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自主研發能力和品牌。這種結果跟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之初的産業政策導向有關。以引進國外技術和模倣加工製造的企業,和那些以市場為導向、自主研發為主的企業的根本區別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企業組織原則和結構的區別,這種區別是創新機制能否激活的分水嶺。以汽車和飛機工業為例,如果當初整個産業形成的“産業文化”是以自主研發和自有品牌為主,而不是“引進+模倣”的創新公式,今天的中國汽車和飛機工業在世界的地位將重新改寫。

  在創新這個問題上,經濟學界曾經有過一場大討論。以林毅夫(專欄)為代表的“比較優勢派”認為,中國對西方的比較優勢就是低廉的勞動力,因此主張中國發揮此種比較優勢,吸引外資,以市場換技術,通過引進和模倣國外技術,專注於以加工和製造為主的出口貿易;以路風為代表的“自主創新派”則認為,中國必須在開放市場前就要意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要有步驟、有計劃的進行市場開放和引進外資,保護和培育幼稚産業,改革現有體制,倡導自主研發,形成産業控制能力國際競爭力。從表面上看,他們之間的分歧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本質上是對創新路徑的不同看法。林毅夫等人認為,創新需要建立在模倣的基礎上,企業模倣到了一定階段必然會轉向自主創新;而路風則認為,以模倣為主會形成思維惰性,照搬過來的知識無法形成自主技術的創新能力,習慣複製的結果會造成創新動力的消失。最關鍵的是,以引進和模倣為主導的企業組織結構和流程無法形成自主創新的動力機制。

  這場爭論持續了多年,開始“比較優勢派”顯然佔上風。從短期看,走“比較優勢”之路,的確走出了一個世界出口大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使中國躍升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獲得了無可辯駁的成功。但是,從成本—收益的角度,我們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環境污染、自然資源枯竭、能源緊張的問題日趨嚴重,産業鏈的控制權始終在西方國家手裏,國際競爭力方面中國企業始終落後。於是,人們開始反思,這樣的發展方式需要轉變。因此,自主創新一詞又被重新提起,“十二五”規劃把創新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家都知道,創新是産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持續發展的驅動力,但創新本身的動力又來自何方?人有不斷求變、追求舒適和文明的自然本性,這是創新最原始的動力,但這個動力需要在一定的土壤裏才能轉變為作用於生産力的技術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