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致富水 救命水
——湖南省依靠農業綜合開發平臺改造中低産田提高農民生産生活水平掠影
□ 本報記者 李存才 通訊員 龔次元
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東嶽觀鎮跑馬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過去,這裡嚴重缺水,村民們只能種旱田,吃水和灌溉都要到10里以外的溪中挑。2009年以來,慈利縣利用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平臺,大力改造中低産田,新修整修渠道,把關田溶水庫裏的水引到村裏。去年11月至今年6月初,慈利縣遭受了歷史罕見的冬春夏連旱,全縣53條中小河流基本斷流,48座水庫、8900口山塘瀕臨枯竭,但跑馬村不僅人畜飲水不愁,而且原來的旱田全部種上了水稻。日前,記者來到該村採訪時,當地群眾由衷地表示:“感謝農業綜合開發給我們送來了救命水、致富水。”
項目區糧食生産能力提升
張家界市財政局副局長竇宏瑜對記者説,慈利縣是湖南省確定的省級貧困縣。全縣31個鄉鎮分佈在被澧水、沅水及其74條支流分割的連綿群山中,經濟發展條件很差。從上世紀50年代起,該縣修建了大小水庫108座,其中已被水土流失淤積報廢2座,現存的106座,有效庫容僅1.5億立方米,而且大部分因灌區工程未配套和年久失修,很難發揮出應有的灌溉效益,抵禦乾旱的能力很弱。
2001年以來,依靠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政策的支持,慈利縣共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5042萬元,在靈溪、杉木橋等12個鄉鎮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10年間,全縣共改造中低産田12.06萬畝,新建維修攔河壩59座,硬化渠道296.16公里,埋設引水管道39.2公里。項目建成之後,全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新增灌溉面積1.7萬畝,改善灌溉面積8.59萬畝,新增除澇面積0.8萬畝,改善除澇面積1.58萬畝,年新增糧食生産能力845萬公斤。
臭水溝變成“清水渠”
“這裡去年還是一條臭水溝,今年變成了一條清水渠。”談起家門口的變化,45歲的種糧農民卓如平感慨萬千。
卓如平是慈利縣杉木橋鎮豹子村人,他家承包的3畝耕地位於凸凹不平的山區丘陵地帶,沒有灌溉條件,種糧只能靠天,溫飽問題得不到保障,生活比較清貧。更讓卓如平感覺“雪上加霜”的是,自家門口的一條土渠由於年久失修,不僅不能排灌,而且積滿了垃圾和污水。每到夏季,土渠內瀰漫著臭味,蚊蠅肆虐。
2010年,慈利縣財政局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依靠上級財政農發資金的扶持,並整合部門涉農資金,共籌集750萬元,在杉木橋鎮實施中低産田改造。該項目修建了一條標準化的灌排渠道,上遊莊塔水庫的水被提取上來,通過排灌站和灌區的幹渠、支渠,徑直流到豹子村。如今,卓如平和當地村民不僅解決了灌溉難題,洗衣、洗菜難等問題也一併得到解決。
今年3月,農發項目給卓如平一家帶來了“驚喜”:他那原本貧瘠的幾畝薄地成了“香餑餑”。據他介紹,隸屬於隆平高科的湖南亞華種業有限公司派出專人來到豹子村,以每畝地350元的價格將卓如平一家及本村的土地集中起來,作為公司的制種基地。卓如平一家不僅得到了固定收入,而且還以“産業工人”的身份加盟亞華公司,參與生産經營管理。
抗旱保苗,豐收有望
6月9日,記者在慈利縣財政局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張志偉的引領下來到該縣農發水利項目所在的杉木橋鎮。在該鎮沅坪村和月亮村交界處的沙洲地帶,兩村的村支部書記吳陽忠、吳任政與記者拉起了家常。兩人告訴記者,過去由於沙洲乾旱,沅坪村所屬的部分沙洲長期荒蕪,月亮村由於沒有排灌條件,所屬的沙洲只能種一茬玉米,産量十分低。2011年,由於改善了水利灌排條件,兩村交界處的沙洲建成了100多畝的優質烤煙基地。今年育苗期間,雖然遭受了嚴重的旱災,但由於水渠能自流灌溉,這片沙洲經過土地平整後及時播種。目前,這100多畝連片煙田長勢良好,初步計算,僅這片煙田,今年可為當地兩村農民增加收入30多萬元。
在嚴重的乾旱侵襲下,慈利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發揮了很大的效益。目前,在慈利縣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所覆蓋的12個鄉鎮的156個村中,實現有效灌溉的達12.06萬畝,佔耕地面積的70%。其中,80%以上的農戶通過自流灌溉不違農時地播種育苗,為全年農業增産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湖南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李丙力説,20年來,湖南省農業綜合開發規模不斷擴大,範圍不斷拓展,管理日益規範,效益日益彰顯。開發範圍從1989年的3市32個開發縣,擴大到目前覆蓋全省14個市州的107個開發縣,其中國家開發縣92個,年度財政資金投入由1989年的1.2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4億元。這些年來,湖南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將70%以上的財政資金投入到土地治理項目,重點改造中低産田,全省累計改造中低産田2435萬畝,開墾宜農荒地88萬畝,改良草山50多萬畝,同時建成了一大批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工程配套齊全、綜合治理成效大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據初步評估統計,湖南省農發項目實施以來,項目區受益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比非項目區高2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