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央企負面纏身陷入醜聞焦慮 不惜花高價維護形象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5日 07: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央企身陷“醜聞”焦慮

  近期“負面新聞”層出不窮,17家央企審計公告披露諸多問題,央企身陷焦慮和困惑

  上個月,審計署發佈17家央企審計公告,從違規薪酬到納稅問題,從髮發福利到經營不善,均被查出數十項問題。在此之前,中石化廣東公司曝出“天價酒”事件,中石化雲南公司曝出髮發獎金事件,國家電網安徽公司曝出違規配公車及集資建房事件,中移動高管涉嫌違紀正被調查,中海油被曝人均38萬元年薪……有關央企的“醜聞”層出不窮。儘管央企為全民共有,但它賺得再多似乎也與老百姓無關,而且近年來與公眾的積怨越來越深。央企怎麼了?為什麼會陷入賺錢越多挨罵越多的怪圈?央企或者國企的未來之路在何方?在找尋這些問題答案的同時,“醜聞”纏身的央企也陷入焦慮和困惑之中。

  輿論矛頭直指央企群體

  “天價酒”事件讓中石化外聯人員焦慮不安,事情的發展也超越了中石化本身,輿論抨擊對象擴散到整個央企群體。

  每晚加班到10點多,甚至更晚,手機幾乎一刻也沒停過,全是各地各種各樣的媒體記者打來的電話。這是“天價酒”事件期間,中石化集團外聯部一位“對外聯絡員”的工作狀態。

  因為目前央企都專設了對媒體聯絡的部門,其他部門一律不得對外,所以該部門也成了外界了解“天價酒”事件的唯一窗口。

  不能對記者隨意發言,但記者的“發難”電話一個緊接着一個,有熟悉的記者,也有陌生的來電,話投機時多説兩句又怕記者亂寫,什麼都不説也怕記者亂寫,這名“對外聯絡員”感受到的是煎熬和焦慮,“每天這樣下來,精神十分衰弱。”

  從4月初到4月25日中石化召開“天價酒”事件説明會,這樣的日子持續了近半個月。

  “你們覺得今天的發佈會如何?有解決你們想了解的問題嗎?”在“天價酒”事件説明會後,中石化新聞發言人黃文生向涌向主席臺的記者們焦急地詢問。在説明會結束時,他也強調希望記者能客觀報道此事件。

  “天價酒”事件肇始於中石化廣東分公司總經理魯廣余未經集體同意,私自決策花費數百萬元購買茅臺酒和其他高檔紅酒。事件從網絡爆料發端再到大眾傳媒傳播,經過近1個多月的發酵後,演變為全民關注的話題。

  “天價酒”事件余波未了,中石化雲南分公司又曝出領導班子兩年挪用640萬元黨員經費等發年終獎的“醜聞”,雖然事情發生在2008年至2010年間,且違規發放的獎金已如數追回,但這並未能降低輿論抨擊的熱度。

  上述事件的發展也很快超越中石化本身,輿論抨擊的矛頭對準了整個央企群體,讓不少央企對外新聞負責人變得焦慮與不安。

  17家央企問題見諸審計公告

  國家電網、中海油、中移動相繼曝出負面新聞,審計公告公佈17家央企2007—2009年諸多職務消費、違規薪酬等問題。

  就在中石化“天價酒”事件説明會後兩天,又一家央企國家電網被曝出“醜聞”。4月27日,新華社報道稱,安徽省電力公司(國家電網安徽分公司)近年來以“車改”之名,為全系統約300名副處級以上幹部配備公務自駕車。

  一週後,安徽省電力公司又被曝出為職工集資建房,在合肥建造豪華小區。

  與此同時,中海油被曝出人均38萬元年薪事件。隨後,被稱為最賺錢央企的中移動證實,公司數據部副總經理馬力涉嫌重大違紀正在接受調查。據統計,2009年以來,中移動已有7名高管相繼落馬,包括原黨組書記、副總裁張春江。

  5月20日,國家審計署公佈的17家央企的審計公告,又將央企的諸多問題再度聚集並暴露在鎂光燈下。

  審計署審計了中國聯通、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等17家央企2007—2009年財務收支審計結果,部分企業出現領導職務消費不清、假發票、薪酬出現問題等。審計署表示,目前處理的65名責任人中,局級幹部10人,已將發現的一些重大違法違紀問題和涉嫌犯罪案件線索移交有關部門查處。

  記者了解到,在審計公告發佈當天,不少央企都已通過有關渠道提前得知審計報告將於當天對外公佈。有的央企新聞發言人對於記者來電也有所準備,有的央企當天對此做出了回應,均表示對審計出的問題已進行整改,將以此為契機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央企“挨罵”後稱想不通

  國資委前任主任李榮融曾言,想不明白,為什麼國企搞好搞不好都要挨罵。有央企高管對此同樣表示困惑。

  央企“醜聞”井噴一樣爆發,忙於應付的不僅是相關央企,還有它們的主管部門國資委。

  審計公告發佈次日,國資委緊急回應:“公佈審計結果,對於推動企業及時堵塞管理漏洞、依法合規經營、維護國有資産權益具有重要作用。國資委將進一步規範企業職務消費行為,加強薪酬福利管理,不斷增強透明度,接受職工群眾和社會公眾的監督。”

  中石化“天價酒”事件落幕不久後,另一家央企的外聯部門向國資委提交了一份中石化天價酒事件的輿情研究報告,系統分析了事件的演變過程,並提出了對策,認為在事件關注度高的非常時期,公眾和媒體都不理性,因此在回應上應更加謹慎。

  記者了解到,在“天價酒”事件後,國資委召集央企專門召開了一個央企輿論環境的會議,對於目前央企面臨的輿論環境予以分析並研討解決辦法。

  多年前,國資委前任主任李榮融曾感慨,“我想不明白,為什麼國企搞不好的時候你們罵,現在我們國企搞好了你們還是罵呢?”

  如今這個疑問仍未解開,在中石化“天價酒”事件説明會上,中石化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李春光也稱,在石油系統幹了幾十年,企業每年為國家上繳了千億元的利潤,但還是總被老百姓罵,實在是想不通。

  有央企高價維護企業形象

  據透露,在輿情監測和應對媒體方面,央企的投入並不少,少則一年投入數百萬元,多則投入上千萬元。

  為了增進與公眾的溝通,化解這種“誤會”,央企和國資委均在試圖改變。

  為了塑造央企的良好形象,滿足公眾的知情權,自2008年開始,國資委推動建立央企新聞發言人制度,在今年2月向社會公佈了120家央企新聞發言人的聯絡方式,並要求他們24小時保持工作手機處於開機狀態。

  近年來,為了維護良好形象,央企也開始聘請一些輿情機構甚至公關公司為其服務。據知情人士透露,在輿情監測和應對媒體方面,央企的投入並不少,少則一年投入數百萬元,多則投入上千萬元。

  因為不少事件起初均發端自網絡,後經大眾媒體報道,再經網絡大範圍傳播,繼而形成全民關注的焦點和熱潮,不少央企也已熟諳此道,專門成立了輿情監測部門,並委託一些高校與媒體的輿情監測中心予以合作。

  但無論怎麼應對,央企身背的罵名似乎越來越重。 “天價酒”事件中,將責任人撤職被指處罰太輕。中石化內部食堂員工以蘿蔔舉例談節約,也被外界傳為笑柄。

  對於央企目前的輿論困境,國資委一位高官今年初在一次內部座談上表示,目前社會中的不滿情緒很多,需要一個發泄對象,央企的特殊地位很容易讓它成為發泄對象。央企應該完全向媒體打開門,多讓記者走進企業,讓社會認識企業。在此背景下,一些媒體多次受邀到央企實地採訪。

  國企異化變成公眾“眼中釘”?

  研究人員認為,公眾對國企不滿,體現的是對收入分配不滿,國企之所以變成公眾“眼中釘”,本質上是國企的異化。

  理順央企和公眾的關係並不容易,雙方可以説是“隔閡”和“積怨”已久。

  一方面是央企還不善於面對公眾。就像一位中石油的局級幹部在其年初的暢銷書《央企真相》中所説,因脫胎於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色彩濃厚,央企從來都是“只做不説”,在事情沒有弄清楚之前,企業認為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做,並將損失減少到最小,至於解釋應該是政府要做的事。他在書中也提出,面對如今的媒體傳播環境,央企要學會利用新媒體的能力,把握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的話語權。

  另一方面,對於目前高薪、職務消費以及公眾難以分享到央企利潤增長的現狀短期內也難以解決。經濟學家華生(微博)認為,現在是老百姓心裏有氣,目前公眾對國企的不滿實際上體現的是對收入分配、財政收入方面的不滿,例如對“三公”消費的不滿等,這是一個大背景。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國資研究專家劉澄認為,包括央企在內的國企,目前之所以變成公眾的“眼中釘”,本質上是國企的異化,國企本該為全民利益所服務,但現在卻變成借助壟斷地位為一些部門和個人謀利的工具,沒有盡到它應盡的社會責任,與公眾的期待還差很多。

  央企“醜聞”曝光日曆

  4月初,中石化廣東分公司數百萬元購買茅臺等高檔酒供私人支配被曝光,引發關注。

  4月27日,國家電網安徽分公司被曝以“車改”之名,為全系統約300名副處級以上幹部配備公務自駕車。

  4月28日,中石化雲南分公司領導班子被曝兩年挪用640萬元黨員經費等發年終獎。

  5月3日,國家電網安徽分公司被曝光在合肥為職工建豪華小區。

  5月9日,中海油被曝出人均年薪38萬元。

  5月中旬,中移動證實,公司數據部副總經理馬力涉嫌重大違紀正在接受調查。

  5月20日,國家審計署公佈17家央企審計公告,披露央企諸多問題。

  央企四大病症探因

  薪酬分配及隱形福利等屢被詬病,研究人員對此解讀並提出解決辦法

  近期央企曝出的“醜聞”,多集中在薪酬發放、福利待遇、職務消費等方面。本報記者梳理近期有關央企的新聞報道及17家央企審計公告,摘選出四類引發公眾關注的問題,採訪相關研究人員對此進行解讀,並提出治療這四類“病症”的方法。

  1 工資獎金病

  【病例】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2004年至2009年,中海油未將所屬12家企業員工工資6.49億元納入總公司工資總額管理。今年5月初,被曝出人均38萬年薪事件。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2004年至2009年,所屬3家企業薪酬管理與績效考核制度不夠完善,以“趕工獎”、過節費等名義發放職工獎金福利2268.30萬元未納入職工薪酬體系。

  中石化雲南分公司: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領導班子挪用640萬元黨員經費等發年終獎,後被中石化集團通報批評,違規獎金如數退還。

  【把脈】

  國企利潤分配監管缺位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工資首次超出了其他單位的收入水平,此後,二者之間的差距逐年擴大。2008年,國有企業人員平均工資比非國企單位(加權平均)高17%。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國資研究專家劉澄認為,國企利潤現在顯然已成為一部分人的利益。央企二三級子公司的監管由其集團公司負責,相當於自己給自己彙報,並不可靠。老百姓享受不到其中的利益實際上還是一個所有權人“虛位”的問題,雖然國資委代表全體人民行使出資人的權力,但除了國資委這個機構,很多人缺乏對其監管的途徑。

  2 隱形福利病

  【病例】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2006年至2009年,南方電網公司及所屬單位違規動用工資結餘等資金為職工購買商業保險19.40億元。

  三峽集團:2007年至2009年,三峽集團為職工支付住宅物業管理費用86.28萬元。2007年,三峽集團為職工購買經濟適用房墊款2.254億元,截至2009年底尚有7001.33萬元墊款未收回。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2009年3月至6月,所屬中國原子能工業公司未經中核集團批准,自定標準發放一次性職工住房補貼2268.80萬元。

  國家電網安徽分公司:今年4月底5月初,被曝出為全系統約300名副處級以上幹部配備公務自駕車,並在合肥為職工建豪華小區。

  【把脈】

  國企可支配的財富過多

  “很多事情能糊弄就糊弄過去了。”一位不願具名的宏觀經濟分析人士表示。總結近年來央企的多數不良事件記錄,大多數事件都是不了了之,企業和相關監管部門基本都是失聲的狀態,“簡而言之,國企可支配的財富還是太多了。”

  天則經濟研究所一份研究指出,“目前我國企業工資總額核算範圍所依據的是1990年國家統計局所頒佈的《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該規定並沒有把保險福利費用、勞動保護費用、住房公積金、額外保險、轉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等隱性收入納入到工資總額中去,導致了大多數國企憑藉工資挂鉤政策的漏洞,通過這些灰色名目為員工發放福利補貼和隱性收入。相關統計機構的數據顯示,在一些壟斷行業內,工資外收入佔整個工資總額的比重最高已達到60%。”

  3 職務消費病

  【病例】

  三峽集團:領導人職務消費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標準不具體。

  中國鋁業公司:2006年至2009年,中鋁公司工資總額制度執行不到位、職務消費和期貨保值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導致未通過工資總額列支職工保健費6232.01萬元、少申報職務消費574.27萬元和部分所屬企業未經審批從事期貨交易業務。

  中石化廣東分公司:今年4月份曝出“天價酒”事件,總經理魯廣余未經集體同意,私自決策花費數百萬元購買茅臺酒和其他高檔紅酒,魯廣余後被撤職。

  【把脈】

  職務消費需有合理制度

  一位不願具名的宏觀經濟分析人士表示,與國外相比,中國的職務消費確實很普遍,也被認為是正常的現象。很多央企的高管都有行政級別,因此職務消費也是“順理成章”。而在國外,職務消費相對較少。

  經濟學家華生認為,職務消費確實需要規範。但他也表示,這並非是國企的特有現象,如在金融危機中美國通用汽車的老總坐著私人飛機去國會聽證,華爾街的銀行家們拿着政府的救濟去奢華度假也都算是職務消費,作為小股民和美國老百姓也有看不下去的時候。

  4 紅利分配病

  【病例】

  2006-2009年,中央企業合併報表實現利潤總額分別為7682億、10056億、6962億和8151億。而上繳資本收益的基數僅為3358億、4667億、3082億和3591億,平均為利潤總額的45%左右。即可以用來分配給國家的利潤佔比不足一半。

  國資委有關負責人年初表示,央企紅利的大部分通過再投資,變成了央企新的凈資産。國資委數據顯示,2006年至2009年國有資本收益1686億元中,支持中央企業重組支出908億元,佔54%,比例超過一半。

  【把脈】

  國企紅利用途需要透明

  “從形式上來看,如果把國有企業全部的利潤都上繳也是可以的,但是國企今後還要繼續發展,繼續發展是否還需要國家的注資?如果一邊上繳利潤,一邊又是政府注資,那就是形式上的一進一齣,沒有多大差別。”經濟學家華生認為,目前這些紅利都用到哪去了,該怎麼來用,確實應該交代得更清楚。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劉澄建議,應該由同級人大來對其資金使用進行分配,並實行監督,並每年刊發報告,接受公眾監督。

  國企紅利上繳方式沿革

  在1984年之前,國企必須將所獲得的所有利潤上繳財政,然後再從國家財政那裏獲得投資以及彌補虧損所需的全部資金。

  1993年,《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中的一條規定“逐步建立國有資産投資收益按股分紅、按資分利或稅後利潤上繳的分配製度。作為過渡措施,近期可根據具體情況,對1993年以前註冊的多數國有全資老企業實行稅後利潤不上繳的辦法。”

  當時國有企業普遍存在虧損,政府往往需要資金補貼,而不是分享紅利,政府免除企業利潤上繳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企業用這些利潤的一部分去解決改革層面上的系列問題,如下崗安置、退休金等。

  2007年底,國資委與財政部聯合發佈了《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辦法》,標誌着國企持續了14年的只上繳稅收、不上繳紅利的時代結束。

  按照相關規定,央企紅利的上繳分三種類型:煙草、石油石化、電力、電信、煤炭五個資源性行業,上繳比例為10%;鋼鐵、運輸、電子、貿易、施工等一般競爭性企業上繳比例為5%;軍工企業轉制科研院所企業三年內暫不上繳。

  2010年底,財政部發佈《關於完善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有關事項的通知》,從2011年起,擴大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範圍,並將央企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類型由2007年公佈的三類調整為四類。第一類為企業稅後利潤的15%,包括中國煙草總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15家壟斷型央企;第二類上繳紅利10%,主要是中國鋁業、中國有色以及鋼鐵等78家企業;第三類為企業稅後利潤的5%,主要是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等軍工企業和科研院所等33家企業;中國儲備糧食管理總公司和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為第四類,免交國有資本收益。

  國企改革四大猜想

  以央企為代表的國企未來之路在何方,相關專家觀點存在分歧

  國企改革30年來,從過去的虧損破産、發不出工資搖身一變成為眾人艷羨的香餑餑,以央企為代表的國企也成為最能賺錢企業的代名詞。雖然企業利潤增加了,但央企的民怨卻越來越大,越來越讓人難以看懂,究竟什麼是央企?央企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央企未來之路在何方?本報記者採訪相關專家,列出如下四大猜想,專家們對此的看法也頗有爭議。

  1 全部改造成公眾上市公司?

  國資委內部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國企唯一的出路就是變成公眾公司。發改委國資研究中心主任高粱則認為,國企上市要“悠着點”,上市不能成為少數人暴富的跳板。

  關於未來的改革之路,國資委已定下了方向。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此前在多個公開場合透露,下一步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將國有企業改造成乾乾淨淨的上市公司,實現真正的股權多元。到時候老百姓需要錢可以隨時從中提取。改造成上市公司後,除了接受國資委的監管,還要接受其他股東和公眾的監管,利於規範公司的運作。老百姓也可以通過購買其股票成為其股東。此外有利於與國際接軌,進一步走出去。

  國資委內部一位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國企已經“無路可退”,這些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不能交給民營企業,也不能交給外資,唯一的出路就是變成公眾公司。

  對於這一改革方向,目前理論界並沒有多少討論,市場則更加關心在哪些領域有投資的機會。

  但國家發改委國資研究中心主任高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目前國企的産權改革已經基本完成,國企的問題並不能全部都推給市場解決,上市要“悠着點”,上市不能成為少數人暴富的跳板。

  2 未來能否嘗試國企私有化?

  經濟學家華生表示,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國企改革不能簡單地私有化”。發改委國資研究中心主任高粱認為,私有化會帶來更大不公。

  “應該説從過去的虧損的爛攤子發展至今,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值得肯定。通過股份制改革,一些國企該破産的破産,該退的退,如今剩下的都是關係國計民生和掌控國民經濟命脈的一些大企業。”經濟學家華生對記者表示。

  華生認為,目前很多人討論的央企利潤沒有惠及全民都只是一些表象問題,其中還夾雜着很多對於目前整個社會收入分配機制以及貧富差距大的不滿情緒。因為國有企業是全民所有,眾口難調。問題的根本在於國企到底是什麼?

  回顧這麼多年的國企改革,華生認為,當初包括自己在內的學者們的設想現在完成的一半還不到,國企的行政化管理色彩太濃,企業高管大多由政府任命。而所謂的全球招聘央企高管也僅是點綴,國企離真正的社會化管理還相差很遠。“當前國企最大的問題在於定位不清,國企改革下一步該怎麼走,目前還沒有答案。”

  對於未來究竟該怎麼走,華生表示目前自己還並沒有很系統的方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國企改革不能簡單地私有化”。

  發改委國資研究中心主任高粱認為,如果把國企都給了私人,連分配給全民的機會都沒有,這些大國企被私人寡頭控制後,更要與官員勾結,滋生腐敗,老百姓會更不滿。

  3 變成不以賺錢為目的的公益企業?

  有研究報告認為,國企主要從事的是公共服務行業,其經營並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將服務公眾作為最高的目標。經濟學家華生對此並不贊同,認為這樣是走回頭路。

  關於何為國企,天則經濟研究所在報告中指出“這是一個涉及國企改革的根本性問題。然而,儘管幾乎每個關心國企改革的有識之士都曾為此殫精竭慮,但至今卻無法形成更為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的共識。從最廣泛意義上講,國企的設立應當是為了直接地促進、維護公共利益。”簡而言之,國企就應該是為了公共利益服務,不能以賺錢為目的。

  對此,經濟學家華生並不贊同,“實際上我們國企改革一開始搞的股份制改革,股份制就是為了要賺錢,現在再來討論國企到底要不要完全做公益,完全不掙錢,那是不是又回到了改革最初的路,這麼多年的改革都白做了?”

  華生認為,中國的國企是中國特色,由於政治體制和各方面的不同,國外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中國的國企改革從當初的公有制一統天下到實現股份制改革,可以説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現在的問題是,下一步怎麼走方向不明確,因此國企是掙錢也有人罵,虧損也有人罵,怎麼都不對。

  高粱也認為,讓國有企業掙錢沒什麼不好,至少錢不是在私人企業手裏,國家還擁有分配的權力。

  4 能否引入民營企業打破壟斷?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劉澄認為,應破除壟斷,引入民營企業與國企競爭,競爭機制可讓國企更強健。發改委國資研究中心主任高粱認為,説國企壟斷很片面。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劉澄認為,目前來看,凡是向民營企業開放的領域,國有企業做得都不怎麼樣。現在的問題是,國企依靠壟斷地位掙錢太容易了,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破除壟斷,就是要在壟斷行業引入競爭機制。

  國有企業確實交了很多稅,為國家做了貢獻,但是他們獲取的利潤是廉價甚至無償佔有全國人民共有的資源來獲得的,如果交給別人來開採石油一樣也會掙錢。未來在一些壟斷行業應該引入競爭機制,讓國有企業能真正地強身健體。

  高粱對此則持一定保留意見,他認為,現在人們一説到國企就和壟斷聯絡起來是很片面的,除了國有企業在一些行業確實佔據壟斷地位,還有很多國企完全是競爭性的行業。如鋼鐵製造、工程機械,設備製造方面,過去我們的企業做不了汽車鋼,用來挖地鐵的盾構機也做不了,需要花高價從國外買,但是現在我們的國企都可以做。

  他認為,目前國企利潤分紅確實在程序上應該更透明,讓公眾參與監督。但國企利潤分紅不一定就都要分光吃凈才好。

  - 鏈結

  西方國家如何監管國企

  西方國家中,國企數量並不多,在對國企的監管中,強大的力量來自於議會。議會直接代表公民,既然是為全民服務的企業,根本的決策權就來自議會。在美國,議會通過立法,決定有關國企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聯邦政府能否組建一個國有企業,必須經過美國國會的審議和批准。

  議會通過立法,確定國有企業的經營範圍甚至包括市場准入和銷售領域等。議會隨時審查國有企業的運行情況,並可相應地做出重大決策,包括撤銷、兼併和出售某一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董事長由同級議會任命。議會決定對所屬國有企業是否給予財政撥款,給予多少撥款,撥款的無償或有償,以及有償款項的償付方式。

  另外,國企的運作是透明化的,既然主人是全民,全民就有權知道企業的運作。美國、英國、瑞典、芬蘭等國家政府要求,不論是國有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都要建立公開透明的財務報告制度,企業的財務報告都要通過網站等方式按期向社會公開,接受全社會的監督。

  德國政府明確規定,國企高管及其下屬不能來自政府機構,這被稱為企業直接經營者的非政府官員化原則。

  部分國家國企薪酬決定機制

  法國政府對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性的國有企業的薪酬實行嚴格的控制。政府成立由財政、勞動和有關主管部門參加的管理國企工資的委員會,並決定董事長、總經理的薪酬和企業職工工資增長計劃。總經理工資標準沒有浮動部分,也不實行年薪制。財政部的公務員不能到曾管轄過的國企任職。日本由政府注資的企業高管薪酬與公務員工資基本一致,各級政府企業高管薪酬是私營企業的25%左右。

  美國國企職工與公務員一樣參照私人企業平均工資統一加以規定。根據國會授權,美國勞工統計局每年對部分私營企業(涉及萬個企業幾百萬職工)進行一次全國性調查,作為公務人員調整薪酬的依據。國企董事會成員的薪酬由國會或州議會通過的國有企業專項法案規定,通常企業高管執行聯邦公務員的薪酬制度。

責任編輯:呂莎莎

熱詞:

  • 央企
  • 負面醜聞
  • 國有資本
  • 經營預算
  • 職務消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