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互聯網高估值背後:高估值難成泡沫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4日 12: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融資中國雜誌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刊記者 李佳 / 文

  近半年裏,除人人網以外,優酷、奇虎、噹噹、搜房、易車等網絡企業,也先後登陸美國資本市場。此外,正在資本市場外徘徊的還有開心網、淘米網、土豆、迅雷等十幾家互聯網公司。

  種種跡象表明,互聯網在經歷了上世紀的泡沫破裂後,重新進入到全面繁榮的時期。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在為眼前的盛況歡呼雀躍,網秦、人人、世紀佳緣等多家企業上市後破發,也給狂熱的互聯網投資市場潑了一盆冷水。

  高估值“元兇”

  曾經案值幾百萬的互聯網項目,現在動轍就上億美金,甚至出現了未上市的比上市的值錢,虧損的比盈利的值錢等怪現象。互聯網企業高估值究竟有沒有支撐?其背後推手何在?

  1、市場資金量大,供需不平衡

  “互聯網行業,新概念及有創業能力的團隊數量增長,相對於市場資金量的增長較慢,供需關係不平衡,投資人之間競爭較為激烈,從而客觀上推高了項目價格。”戈壁合夥人徐晨告訴《融資中國》記者。

  2、成本結構不合理

  在互聯網行業內部,成本增長較快也是推高項目價格的“元兇”之一。

  徐晨認為:“ 從行業來説,有一些泡沫跡象,比如從業人員本身的薪酬水平偏高,各家互聯網公司在廣告投放上的資金量也較大,成本結構不是特別合理。”但這種成本結構有其必然性。眼下的互聯網企業,已經成長出一批規模較大的公司。“很多時候大公司的投入是基於長期的戰略佈局,暫時不會從盈利角度對這些投入進行考量,客觀上會推高市場的用人成本,以及創業成本。”徐晨説。

  成本的增長將直接導致項目估值的提高。多數互聯網公司在融資時規模較小,也沒有太多收入,估值方法是按照公司在一段時間內的成本做一個資金需求的演算。同時,創業者對自己出讓的股權比例也會有所要求。成本和轉股比例共同決定了公司的價格。對於中小型或初創型的企業,在成本上升的客觀壓力下,希望融到更多的錢,又想維持理想的持股比例,必然要提高股權轉讓的價格。”徐晨告訴《融資中國》記者。

  3、創業者盲目比較

  小冰以前在互聯網企業工作多年,目前在一家投行專門從事互聯網相關的項目融資,他告訴記者:“現在找一些初創的互聯網企業談入資,創業者對自己的估值非常高。三五個人的一家小企業,可能第一輪融資就要求幾千萬,問他為什麼估值這麼高,其理由是,與我模式接近的誰誰誰比我融得更多,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泡沫心態,他的報價不是基於自己本身的價值。”

  這種並非基於自身成本的考量及對未來盈利的預期,僅僅是盲目地進行橫向比較所得出的估值,其中風險可見一斑。

  風險誰來擔?資本方還是企業

  “2001年的泡沫破裂代表什麼?對互聯網本身來講,什麼都沒代表。實際上是對資本市場造成了衝擊。”曾效力於軟銀中國,現匯勤投資董事總經理張思亮告訴記者。這表明,高估值對資本一方的風險要遠大於對互聯網行業本身。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上述互聯網人士的認同:“互聯網行業本身的發展在今天還是比較健康的,即使估值有些高,但對它而言是一個促進行業發展的積極因素。哪怕有一天‘泡沫’破裂了,這個行業應該還能維持其正常的經營活動,真正受傷害的還是期望值過高的投資人。”

  高估值難成泡沫

  目前,部分互聯網項目的估值偏高,可能存在一些泡沫的跡象,但大可不必對此“談虎變色”。因為較十年前,互聯網行業已有了更加堅實的內核,行業成熟度及抗風險能力今非昔比。因此,高估值不足以映射第二輪互聯網泡沫。

  首先,用戶基礎廣泛。相對於十年前,今天的互聯網有了非常廣泛的用戶基礎。

  其次,商業模式清晰。清科資本高級經理段斌告訴記者:“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缺乏有效的商業模式,其盈利能力不足以支撐表面的高估值。當時唯一具有雛形的盈利模式只有廣告,其他的收費服務、增值服務都沒有。而現在的互聯網行業中,廣告、佣金、渠道分成三大類盈利模式已非常清晰。”

  第三,實體經濟支撐。在發展過程中,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結合不斷緊密,尤其以電子商務最為明顯。相對於單純的虛擬經濟,實業支撐對於互聯網長期穩定的運營非常有利。

  最後,競爭主體成熟。1999年、2000年,市場中沒有規模較大的互聯網企業,競爭主要存在於融到VC資金的中小型公司之間。而今,中國互聯網行業已經成長出了騰訊、網易、新浪、搜狐等頗具實力的大企業,市場競爭更是這些大型公司之間的較量,這意味著整個行業的成熟度及抗風險能力一定有所提高。

  (本文為網絡簡版,全文詳見《融資中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