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副行長薪酬榜:寧波銀行邱少眾616萬 超民生招行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3日 05: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理財週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理財週報零售銀行實驗室研究員 張莉/文

  銀行高管“限薪令”引發怪現象,總行行長薪酬不及中層

  “衡量一家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的高低,主要應看他的經營業績好壞,給公司帶來了多大效益。”著名管理學家、中國人民大學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吳春波曾説。

  高管要承擔高風險、高責任、高壓力,要為公司和股東創造價值,獲得高回報也是理所當然。如果和國外同行比,國內上市銀行高管的薪酬,或許只是他們的零頭。

  在國內看來一些“非一把手”的銀行高管的高薪,于他們,有時候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寧波銀行邱少眾616.29萬,等於該行董事長與行長之和的2倍

  在銀行高管“限薪令”的棒喝下,一些奇怪的現象層出不窮。比如,中國銀行信貸風險總監詹偉堅,2007年以來薪水一直是中行管理層中最高。再比如寧波銀行副行長邱少眾,也是2007年以來穩居寧波銀行高層最高薪酬排行榜。

  根據寧波銀行公開的數據,寧波銀行副行長邱少眾,2010年年薪616.29萬元,而該行董事長陸華裕年薪198.69萬,行長俞鳳英188.7萬,邱少眾一人是後兩者之和的1.5倍還多。堪比3家上市城商行董事長年薪的總和。

  與業內熟知的高薪的股份制銀行相比,邱少眾薪酬也是非同一般。相當於2倍的興業董事長高建平,5倍于交行董事長胡懷邦,同時也是招行行長馬蔚華(專欄)與交行行長牛錫明(專欄)兩人年薪的總和。

  在寧波銀行內部,如邱少眾者,也是微乎其微。公開數據顯示,該行另外兩位副行長洪立峰和羅維開,年薪分別為152.34萬和152.32萬元。此二人薪酬水平維持在3家上市城商行同等級別人物的中低水平。

  “邱行長是新加坡人,當時引進來給出的薪酬就這樣,外界看來很高,其實在外國人看來,一點都不高。”寧波銀行相關人士向理財週報記者表示。

  “邱少眾跟中行信貸風險總監詹偉堅基本屬於同一個性質的,屬於全球聘用來的,不屬於國家有關部門限制薪水人員的範圍。簽約怎麼説薪酬就該怎麼給。”一位股份制銀行的高層表示。

  也有同行質疑,同是外來引進人才,為何北京銀行副行長羅納德(Ronald Scherpenhuijsen Rom)年薪為251.18萬元,還低於該行行長閆冰竹15萬元?不可否認,經過幾年的高速擴張,城商行的盈利能力越來越強,已經逐漸成為銀行業的一隻強勁隊伍。但高管薪酬方面,3家上市城商行的高管薪酬差距不大。相比之下,北京銀行的高管們收入相對較高,這與其自身的經營業績基本挂鉤。但北京銀行董事長閆冰竹的全年收入為268.63萬元,行長嚴曉燕的全年報酬為267.29萬元,另外兩家上市城商行的高管收入均在200萬以下。為何邱少眾616.29萬在他們看來還不算多?

  一位深諳城商行的分析師表示,要討論上市銀行高管薪酬高不高,首先得有個標桿。第一個是看上市銀行效益如何。如果銀行比往年下降,高管薪酬卻在上漲,就有點不合適了。第二個要考慮應該是上市銀行的薪酬制度。如果高管能得到多少薪酬已經董事會明確規定,高管拿高薪是當之無愧的。但如果高管憑藉權力給自己定高薪,那麼他肯定是在超越制度掠奪股東財富。

  深發展、民生、中信仍列上市行中三甲

  理財週報記者發現,與董事長、行長薪酬相似,國有大行的薪酬水平整體低於股份制商業銀行,後者諸多銀行中,以深發展、民生、中信、招行中最多高薪。

  如果説董事長薪酬以深發展為之最,但高薪人群中民生高管為最多,且都集中在480萬元以上。民生副行長梁玉堂569.61萬元,副行長毛曉峰、趙品璋、邵平均為483.61萬元。而深發展副行長薪酬差別較大,同是副行長,胡躍飛年薪為516萬元,劉寶瑞則為434萬,陳偉則為278萬。相比而言,中信和招行副行長薪酬相對統一,差別不是太大,但總體還算不低。例如,中信副行長曹彤336.96萬元,歐陽謙332.28萬元,蘇國新329.24萬元,張強332.28萬元。招行副行長張光華346.7萬,李浩344.4萬,唐志宏320.5萬,尹鳳蘭320.4萬,丁偉318.3萬。

  四大國有行副行長薪酬,比起各自銀行行長少了10-20萬元,維持在150萬-170萬之間。

  “限薪令,限購的是國有行,有些銀行僅把董事長和行長當高管,其他高管薪酬不降反增,董秘與數名分行行長的薪酬大幅見漲的現象不無存在,長此以往,薪高蓋主的現象愈演愈烈,到時候限薪令怕是名存實亡。”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券商人士表示。

  有分析人士表示,由於走市場化路線,股份制銀行的高管薪酬都比較高。銀行家的薪酬按照市場化來定價本該較高,但同時還需要考慮其所做出的貢獻和回報是否成正比,這就需要有一個較為透明的評價體系。

  但是,“市場化”三個字並不能成為高管拿高薪的全部理由。在這些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一些讓投資者看不懂、感覺迷霧重重的地方確實存在,也難怪市場會有諸多質疑和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