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終結毒塑台灣路漫漫:食品法規不夠用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9日 16: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記者 王平

  自塑化劑風波爆發以來,台灣引以為豪的食品安全形象一落千丈。臺當局懲處不法廠商、修正食品檢驗制度、公開道歉,希望挽回損失,重塑形象。但是,可以預見,這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因為染毒的不僅是食品,還有全世界消費者的信心。

  食品法規不夠用

  據台灣《聯合報》6月7日報道,彰化檢方偵辦塑化劑案已到尾聲,依據島內現有的“食品衛生管理法”,生産有毒塑化劑並供應給各行業的源頭企業之一昱伸,其老闆賴俊傑可能被求30年的最高刑期。

  賴俊傑供稱,每月購買塑化劑約5噸,調製成黑心起雲劑約50噸,賣給下游16家盤商,每月營業額約300萬元(新台幣,下同),獲利一成。根據檢方掌握的訊息,從2006年至今,賴俊傑制售含塑化劑的黑心起雲劑、香醬,交易就超過200次。按次裁罰,每次最高可以罰款30萬元。但是,昱伸成立於1994年,2006年之前的交易記錄極少。

  目前,遭塑化劑污染的台灣産品已達近千種,人們幾乎每天接觸到的各種運動飲料、麵包、蛋糕、果汁等,都難逃其害,連兒童藥品、鈣片都未能倖免。島內輿論認為,黑心商人幾十年毒化台灣的行徑,求刑30年未免太低。在“立法院”,藍綠“立委”已提出多種食品安全法修改版本,要求提高刑責。

  台灣各縣市稽查販賣商家近3萬家,下架産品2萬多項次。台灣食品藥物管理機構已到四大連鎖超商總公司查對所有五大類産品的證明文件,合計查核1710項。

  8日晚,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召集當局相關部門舉行“因應塑化劑事件會議”,確定塑化劑事件的處理方針。此前,他已要求台灣行政主管部門研擬賠償事宜。

  還有其他“XX劑”

  台灣一向以食品安全自豪,塑化劑風波猶如突如其來的重拳,讓台灣人一時難以置信。人們希望這只是小概率事件,但有跡象表明,塑化劑恐怕並非粥裏唯一的老鼠屎。

  彰化縣衛生局追查昱伸下游廠商時意外發現,好幾家企業販售的濃縮果醬“沒有一樣是用水果做的”,完全是化學香料與色素調製而成,知名連鎖茶飲“鮮茶道”的4種濃縮果醬,也驗不出果汁成分。還有多少不知名的化學藥劑摻進了台灣食品,成了懸念。

  在塑化劑風波帶動下,台灣多年來第一次正視“Made in Taiwan”並非食品安全的保障。島內輿論説,台灣食品長期評比的對象僅存于日、韓、大陸、臺、港之間,如果拿去跟美歐、澳洲相比,依然差了一大截。

  某種程度上,塑化劑危機已成台灣國際形象危機。“塑化劑毒害港民”等大字標題,連續出現在香港主要報紙的頭版,凡台灣出産的食品、藥劑、泡麵、營養補品等,出口到東南亞一帶,皆需一一受檢。在大陸一檔電視節目上,大陸嘉賓公開質疑,台灣某知名企業近日宣稱其大陸出産的産品不含塑化劑,但此前卻標榜原料來自台灣,叫人如何相信?

  島內輿論説,要重塑台灣食品的安全形象,如果只是抓幾家黑心廠商,或食品廠商出面道個歉,恐怕解決不了問題。只有建立一套更嚴謹完善的認證檢驗制度,才是終結塑化劑事件最快速也最長治久安的方法。

  塑化劑為何逃過層層監管?(相關鏈結)

  島內媒體總結了塑化劑多年逃過監管的四大原因。

  原因一: 管制架構失效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表示,最關鍵的原因是政府沒有辦法管理最新出現的一些化學品。台灣市面上的化學物質有10萬多種,且大部分都有毒性。而被台灣“環保署”列為毒性化學物質的只有271種。“目錄”外的空白區域成為隱患滋生地。此外,包括DEHP在內被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的有78種。按照規定,對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採取的是“事後報備”的管理方法,“監管只是名義上的”。

  原因二: 實驗室檢測體系漏洞

  在台灣,食品檢測只參照“兩表”:肯定性物質列表和否定性物質列表,至於不在“兩表”中的物質,台灣“衛生署”的檢測員通常不會注意。台灣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淩永健表示:“要建立完善的實驗室檢測制度,加強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實驗室專業檢測,以彌補例行檢測的不足。”

  原因三: 食品追溯制度不足

  台灣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加工食品追溯制度的地區,“但是很遺憾,這個制度只局限于生鮮領域,且最近3年都是停滯的。”詹長權認為,繼續完善食品追溯制度迫在眉睫。

  原因四: “名優産品”抽檢率過低

  台灣有關部門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確定“GMP微笑認證産品”(由台灣“經濟部”評定的名優産品)的食品安全質量。詹長權認為:“過低的抽檢率和對業者自覺的過度依賴是釀成此次大禍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