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譚雅玲:人民幣升值利弊都要權衡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9日 15: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財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譚雅玲,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亞非發展交流協會常務理事、兼多家刊物特邀研究員;為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

  在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關於人民幣匯率問題沒有新的進展,雙方因都不能放棄各自的主張和利益,只論述了自己的觀點。從另一個角度看,美元與人民幣的貨幣地位是完全不一樣的,站在不同角度,都有各自的經濟需求。美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是有戰略思想的,而中國對於人民幣匯率改革還沒有非常健全和完善的想法,雙方沒辦法討論。

  人民幣匯率改革已經進行了七年,中國一直主張漸進式匯改,但從去年6月以來,人民幣升值速度明顯加快,這與我們之前主張的一貫政策已經完全不同。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用輿論在推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在匯率問題上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是混亂的,我們根本沒有自己的主張,匯率水平是被別人綁架的。

  匯改七年來,中國提出的參考一籃子貨幣只是一個口號,並沒有落到實處,我們只知道單一的美元兌人民幣,而匯率的固定模式框架在哪,誰都不知道。另外,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形成,過去是“央行指導價機制”,現在是“撮合製”,是通過做市商來報價。而目前在中國,做市商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外資銀行,人民幣升值的時候,外資銀行的聲音佔主角。

  再加上中國的市場情緒中有非常偏頗的認知,認為人民幣升值對中國有利,人民幣貶值就是倒退。所以,匯改七年來人民幣匯率從來都是只漲不跌,只有2009年盤整了一年,之後的2010年到2011年就出現了人民幣的大幅升值。

  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中國現階段的市場情緒與中國股市2007年時的市場狀態完全一樣,2007年股市一路上漲到6000點,沒有人冷靜下來思考風險;去年6月人民幣匯改重啟後,當時評論人民幣升值的底線是3%,因為出口企業的利潤底線就是3%。可是,到現在為止,人民幣匯率已經上升了5%,沒有人去探討企業是否能承受,我們的輿論中根本沒有企業的聲音,媒體和網絡中報道最多的是外資銀行的聲音,其次是證券公司的聲音。

  應該説,這種現象是非常不正常的,人民幣升值應該是利大於弊,但我們也不能只講利,從來不提人民幣升值的弊端。過去,中國是世界工廠,但現在已經不是了,現在的世界工廠是墨西哥、印度;過去中國的産品在美國佔90%,如今再看看美國市場,印度、越南的産品很多,中國産品只佔到第三位。所以,外國人在談論人民幣匯率問題時,都認為人民幣升值最大的受益者是墨西哥和印度。

  從治理通脹的角度講,無論用匯率來疏導通脹還是用加息來治理通脹都不對路子。用這兩種方法來治理通脹都是教科書上的理論,是傳統的經驗方式。從供需關係看,需求決定價格,如果需求旺盛,價格就會高漲,就會發生通脹。只有在這種情況下,用加息或貨幣升值的辦法來治理通脹才是對路的。

  但是,目前中國的通脹並不是需求因素造成的,比如棉花漲價跟需求有關係嗎?這完全是炒作和投機行為。央行不斷地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通脹形勢還是無法控制。所以,按照現在的思維方式,用傳統經驗和教科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肯定不會有效果。

  2011年4月份的經濟數據剛剛公佈,食品價格上漲了11.5%,這説明農業産業鏈比較弱,農産品是流通環節,只有把農業抓好了,市場才能有比較好的基礎條件。所以,治理通脹要有針對性,第一要調整農産品的流通環節,第二要調整産業鏈。中國的工業現代化了,農業還沒有實現現代化,我們要從産業鏈上解決問題。中國太重視數量和指標,總是用行政手段來解決問題。

  比如,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突破3萬億美元,總是強調數量。實際上,中國的外匯儲備不是數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我們對於外匯儲備的概念已經老化了。應該看到,中國的農業很弱,中國的西部很弱,中國的社會保障體制也很弱,這些都需要投資和建設,我們應該轉變觀念,走出外匯儲備不能用在國內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