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藝術品海外回購潮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9日 15: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財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文/紫 檀

  到海外購買中國藝術品,是時下高端階層品質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既反映了中國資本新貴欣賞水平的提高,也耕耘出一塊資本投資新領域。

  2010年12月16號上午十點半,蘇富比巴黎拍賣行“亞洲藝術品專場”(Sotheby’s Paris Art d’s Asie)在巴黎左岸著名的“德魯奧特酒店”(Hotel de Drouot)準時舉行。拍賣師懷特面帶微笑站到臺上,像往常一樣,舉槌前他要記住這些金主的具體位置。當他的目光掃完全場,臉上的職業笑容突然僵住——三百多位拍客中竟然近一半是東方面孔,“是的,讓我們歡迎來自中國的朋友!”機智多變的懷特先生就這樣説出拍賣會的開場白。

  像蘇富比全球各地的拍賣會一樣,這場專拍也分上下兩個半場,下午6點鐘,拍賣會第二場結束,411件拍品全部成交——超過七成拍品落入“中國朋友”手中。第二天,巴黎《晨報》刊出一條新聞,驚呼“中國人將中國文物搶了回去!”

  不僅是蘇富比巴黎,也不僅是蘇富比一家藝術品公司,包括佳士得(Christie's)、菲利普斯拍賣行(Phillips de Pury &Company) 以及蘇富比在內的世界三大藝術品拍賣巨頭,近幾年在世界各地舉辦的公開拍賣活動中,都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場舉牌。更令原本佔據藝術品市場統治地位的歐美人擔心的是,只要有中國古代藝術品露面,無論瓷器、青銅、書畫、玉器甚至竹木牙角,都有面無表情的中國人“執拗”地舉牌,直到將這些帶有中國印記的文物從歐美拍場“搶走”為止。

  經常在紐約佳士得春秋兩季“中國藝術品專場”出沒的美國藝術品商人迪特爾?羅斯,2009-2010年已經連續兩年栽在中國拍客手下,他憤憤不平地向拍賣行經理抱怨:“他們以前只是看客,現在搖身一變成了拍客!玉器、竹雕、唐三彩、琺瑯鐘、克拉克瓷,什麼都買走了,連塊紙片都沒留下!”

  迪特爾先生的抱怨只説對了一半,他眼中的中國拍客並不是一個有組織的藝術品回購團隊,而是純粹的私人行為;而且從來沒有刻意針對哪個國家或者個人賭氣搶拍。事實上,最激烈的競拍爭奪反倒經常發生在中國拍客之間,比如2010年5月14日,佳士得倫敦在南肯辛頓街(South Kensington ST.)舉辦“中國瓷器藝術品及紡織品專場”,三名中國大陸拍客為爭一件“康熙饕餮紋青瓷雙耳瓶”,舉牌多達91次,不僅忙壞了拍賣師,也震驚了全場,一次又一次的掌聲幾乎全給了中國人。

  不光是大陸拍客之間鬥狠,大陸與香港拍客也時常暗戰,而且戰得硝煙瀰漫。2010年紐約佳士得秋拍會,在爭奪一件“清乾隆黑地描金纏枝花果紋小碗”時,一位北京拍客的32.1萬美元被一位香港拍客多加五千美元拍走。接下來,兩人的暗戰迅速升級,壓軸拍品“清雍正青花三果紋抱月瓶”登場後,兩人競相叫價,從30萬美元一路喊到100萬美元,最後,北京拍客以108.3萬美元奪魁。

  事實上,對幾大藝術品公司而言,這場來自中國並席捲全球的“海外藝術品回購潮”,自上世紀90年代就已初露端倪。2008年金融風暴蔓延之後,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迅速確立,隨著歐美經濟相繼陷入低谷,參與流失藝術品回購的國內富豪階層才由低調走向臺前——不是他們喜歡顯山露水,而是歐美買家因為種種原因舉牌無力,中國人充當勝出者的次數日益增多。

  2010年5月11日,倫敦佳士得“中國瓷器和藝術品專場”成交價排名前十的拍品中,中國人拍得六件;2010年11月5日,德國斯圖加特“亞洲藝術品及西洋古董拍賣會”上,包括“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梅瓶”、“明銅胎崁絲琺瑯螭龍膽瓶”以及“康熙銅鎏金嵌百寶麟子鳳雛香熏”在內的八件中國古代藝術品,全部被中國人拍到。在主流城市之外,加拿大多倫多、韓國首爾、比利時安特衛普、荷蘭阿姆斯特丹,甚至吉隆坡、雅加達等地,只要有涉及到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拍賣會,無論春拍、秋拍還是專拍,都少不了中國軍團的身影——這還不包括一年四季奔波在倫敦、巴黎、慕尼黑等地的古董店,費盡心力淘換中國藝術品的專業商人。

  到海外購買中國藝術品,是時下高端階層品質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既反映了中國資本新貴欣賞水平的提高,也耕耘出一塊資本投資新領域。這裡面有沒有愛國情懷?我説有,清末以來無以數計的珍貴藝術品或被搶、被劫、被盜、被販賣,僅僅一個圓明園就有近百萬件國寶流失海外,幾百年來始終是糾結在中國人關節上的一處傷寒,每到陰天下雨就疼痛難忍。當國力富強,高端階層財力足夠,只要不夾帶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把流失海外的藝術品用正當手段重購回來,不啻是一個投資、愛國的雙贏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