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通脹壓力不減加息箭已在弦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9日 09: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國家統計局將在下週二(14日)公佈5月份CPI等經濟數據,屆時包括CPI、投資和消費等在內的重要經濟數據將被披露。對於即將公佈的CPI數據,市場普遍預測不樂觀。多家機構預測,5月CPI主要集中在5.3%-5.5%,機構所給預測數值全部在5.2%及以上,遠遠高於政府年初設定的4%的全年目標。
  此前,出於對5月CPI再度衝高的預測,市場普遍預計央行或再選端午節作為加息時點。然而端午節已過,央行尚未有任何動作。即使如此,在通脹高居不下的背景下,央行加息顯然勢在必行。
控制物價上漲仍是首要任務
  在CPI構成中,食品價格佔比最大。國家統計局對50城市主要食品價格監測顯示,5月份食品價格全面上漲,且漲幅和範圍擴大。6月4日最新數據顯示,5月下旬主要食品價格上漲範圍較此前擴大,其中,肉類特別是豬肉價格持續上漲,而此前一度回落的蔬菜價格也大幅反彈,大白菜、油菜等葉菜漲幅近20%。
  中金公司的報告認為,5月下旬食品價繼續較快上漲,主要是受乾旱影響淡水魚、蔬菜的供應以及受豬肉價反季節上漲的影響,料5月CPI將同比漲5.6%,6月CPI同比破6%的可能性加大。
  發改委副主任徐憲平8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現在物價上漲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特別是國際糧價、油價都在漲,輸入性通脹的壓力比較大。他強調,控制物價上漲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相關措施會一步一步抓緊落實。
  6月7日,中國農業銀行發佈了最新一期的宏觀經濟周評認為,“全年物價很有可能出現‘前高後不低’的態勢,貨幣政策不能輕言放鬆。”
  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為抑制通脹,未來數月央行仍需保持緊縮政策,預計將有兩次準備金率上調(100個基點)和一次加息(25個基點)。
  摩根大通中國區全球市場業務主席李晶表示,5月份我國CPI將在5.3%-5.5%,可能會創下數月來的新高,而且未來兩個月CPI增幅仍將保持在5%以上,這主要是由於需求仍然旺盛,南方旱情衝擊糧食生産以及電價調整對下游産業的影響。她預計,由於通脹居高不下,預計今年上半年央行可能還會加息一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一次。
  為了應對通脹,自2010年以來,央行已經連續11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目前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到達21%的歷史新高;與此同時,央行還連續四次上調了存貸款基準利率。
  6月3日,央行在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重申,2011年將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7日,央行還展開了1000億元巨量28天期正回購,應對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這些跡象顯示,央行管住通脹的貨幣條件的決心十分堅決。
中國經濟硬著陸可能性不大
  雖然5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尚未公佈,但來自國家統計局及匯豐公佈的PMI等其他數據顯示,宏觀經濟呈現出放緩跡象。一時間,市場、學界響起了貨幣政策“超調”的聲音。
  對此,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這種觀點是低估了央行的智商,同時他表示,對於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不必過於擔心。
  馬俊稱,年初預計中國GDP今年將增長9.4%,現在將其下調到9.1%-9.2%,原因是二季度的環比增長率比原先預計的要慢一點。同時,預計CPI同比增長在今年6月份見頂在6%左右,到年底大幅下降到4%左右。
  馬駿表示,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增長確實面臨一些下行的壓力,但這些因素基本上都是短期的,下行的幅度也沒有象媒體渲染得那樣嚇人。如PMI數據回調,這只是短期的現像,其背景是夏季缺電,近期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造成企業存貨投資的下降以及宏觀調控力度較大等因素。估計工業增長放緩的趨勢可能持續幾個月,但不用過於擔心。
  同時,電力短缺的問題也被人為誇大了。誇大的聲音來自於一些利益集團,其渲染電力短缺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取提價,或者為了爭取財政支持和政府投資。根據測算,目前中國電力産能的利用率大概是60%,基本相當於歷史平均水平,估計今年夏季電力短缺對全年GDP的影響在0.3%左右,比2004年的0.6%要小得多。
  此外,包括“房地産價格的崩盤及房地産投資的下降可能導致的衰退”也站不住腳。一旦房地産方面出現什麼大的風險,那麼政府只要鬆動大量緊縮政策中的幾個,就可以化解這種風險,而保障房建設的投資可以抵消相當一部分地産商投資的下降。
  中國GDP增速從2010年一季度達到11.9%的峰值後,逐漸開始平穩回落。2010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長10.3%,三季度9.6%,四季度9.8%,而2011年一季度9.7%。市場普遍預測二季度GDP增速還將下降。
 “在調控政策作用下,國內經濟增速可能仍將進一步放緩。”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經濟增速的回落主因是政策主動調控引起的,如房地産調控及鼓勵購車消費政策的退出。
  專家普遍認為,經濟增速的回落不是壞事,此前政府調控的目標也是要讓經濟增長速度慢下來,不再一味地追求增長的速度,而經濟理念的變化,即增長方式的轉變將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破解融資難不要依靠放鬆信貸
  近來,有中國民營經濟“風向標”之稱的浙江中小企業,接連被報資金緊張“陷入危機”,由此引發了對企業大規模倒閉的擔心和傳聞。
  匯豐屈宏斌對此表示,不可否認,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仍是一大挑戰。但這主要源於包括銀行信貸偏好大型企業等因素的結構性問題。即便沒有信貸調控,中小企業同樣面臨融資難的困境。所以,需要通過進一步改革中國金融體系來解決這一問題,而不是依靠放鬆信貸。
  央行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社會融資總額4.19萬億元,高於去年同期略超過3萬億元的總額,其中銀行新增貸款2.2萬億元,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通過理財産品投放的信貸增長大大高於去年同期。從融資規模分析,目前融資水平與2009年和2010年基本一致;如果延續現在的銀行新增信貸、表外信貸和民間融資規模增長的態勢,從全年的角度判斷,可能會突破2010年14.27萬億元的融資規模。
  他分析指出,歷史上看,目前17%的信貸增速遠非過緊。在金融危機前十年(即1998-2007年),中國年均不到15%的信貸增速和16%的M2增速支撐了近10%的實際GDP增速。一般而言,M2增速通常領先GDP增速約三個季度——2010年下半年近20%的M2增速與今年二三季度逾15%的名義GDP增速或扣除高通脹後約9%的實際GDP增速相吻合。
 “經濟過熱的主要現象就是企業太多、産能過剩。”科法斯首席經濟學家YvesZiotowski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5年前我去蘇州,看到一條街上有35家紡織廠,如果經濟保持10%的增長速度,可以允許市場中有30多家企業同質化的競爭,但經濟稍微放緩,到8%、5%的時候,可能市場就容不下這麼多人來進行同質化的競爭,因此在這種過程中必然有一些要被擠出市場。”
  興業銀行魯政委更是直言:“如果在緊縮的貨幣政策下,實體經濟沒受到影響,就是央行的政策沒實施好。如果要求央行既要控制通脹,又要保證實體經濟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但目前很多企業紛紛倒閉果真是加息政策導致的嗎?我們從最近報道的溫州三家非常著名企業倒閉可以看出,一家是因為欺詐,一家是老闆賭博,一家雖遵紀守法,但投資線拉得太長。所以任何謹慎而審慎的企業在目前的貨幣政策下可能覺得日子更緊張,但還不至於倒閉。”
  全國工商聯研究室主任陳永傑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今年的貨幣政策相比前兩年是相對緊縮,貸款增長率降低,覆蓋面減少,但並不意味著這就是某些中小企業倒閉的直接原因,況且地方報道與企業實際情況也並非完全吻合,而在統計數據上,公開的整體數據也往往與地方情況有差異。問題的關鍵應該是信貸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是否匹配。”
  對於緊縮政策可能對中小企業産生的誤傷,中國農業銀行在最新發佈的經濟周評報告中指出,貨幣政策工具應按如下順序使用:其一,通過1-2次加息來遏制投資衝動,並緩解負利率的局面;其二,通過加息來校正央票一、二級市場的收益率倒挂,為公開市場操作打開空間,利用公開市場操作來調整流動性;其三,減少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使用頻率,避免一刀切式的流動性緊縮對於中小企業、“三農”等經濟薄弱環節的誤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