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評論:“三高”發行適應國情嗎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8日 09: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網站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一邊是管理層沾沾自喜于“中國已經建立了基本適應國情的發行監管制度,自2009年以來進行的兩輪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也基本達到預期效果”,一邊則是《中國城市“股民”健康數據報告》顯示的,經濟壓力、股市變化、健康困擾“三座大山”重壓下,六成股民被負面情緒所包圍的情緒“熊市”。

  這是一個巨大的反差。後者不僅是對前者所謂新股發行改革效果的強烈質疑,無疑也是對股市監管宗旨的嚴肅拷問。

  長期以來,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是“走符合我國國情的道路”。但是,什麼叫“符合國情”?

  中國的基本國情一是地大物博,二是人口眾多。然而,“地大物博”究竟是“人口眾多”的生計之本,還是少數權貴先富起來的資本?不同的回答,反映的是不同的利益傾向。人們不禁要問,這種背離民心民意民情的“國情觀”,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國情觀”?

  全世界的股市中,恐怕沒有一個會像中國A股這樣,氣壯山河地把“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放在壓倒一切的首位的,更沒有一個會像中國A股這樣,如此直接地將資本市場的功能説成主要是為了盡可能滿足企業在改制、整體上市、並購重組等諸多方面的融資需要的。

  從一開始的為了給國企脫困排憂解難而定位為“國企融資渠道”,到如今一些人所竭力鼓吹的所謂“積極的股市政策”市場化發行,無論説得多麼好聽,説穿了,無非是打著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旗號,把股市當做貨幣政策重要補充的一種實用主義。不要説與資本市場在推動産權改革、完善要素市場、改善公司治理、優化資源配置上的應有功能相去甚遠,更是把回報投資者的基本前提扔到了九霄雲外。

  其實,股市最基本的功能,一言以蔽之,就是投資功能。離開了千百萬投資者的參與,就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如果一個企業不能給投資者以實在的回報,它的發展藍圖即使吹得上了天,對於投資者來説,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就中國股市目前的情況而言,固然不無企業融資需求空前迫切的一面,但無可否認的是,同時也存在投資者回報嚴重不足的一面。相對而言,後者不僅是一切矛盾和問題的主要方面,而且也是內地股市真正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的最主要同時也是最基本的國情。

  儘管從開戶情況來看,內地股市的股民人數目前足以傲視全球,然而,參與人數的眾多,不僅與他們並不雄厚的經濟基礎不相稱,更重要的是其中大多數人的抗風險能力還很弱,離開了法律和市場監管制度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實際上不過是一群聽憑發行企業欺詐和掠奪的羔羊。

  目前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之所以在某些人來説已經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無非就是“三高”發行的普遍性和超募比例之高,不僅極大滿足了發行人和相關利益集團圈錢尋租的目的,而且也使得新股發行輕而易舉達到了所謂融資擴容規模。但是,須知,這種肆無忌憚的掠奪性融資,不僅嚴重損害了廣大投資人的利益,更為重要的是,它所嚴重損害的又何嘗不是發行市場可持續發展的誠信基礎?

  國情即民情。股市也不能例外。股市政策是否“符合國情”或“適應國情”,唯一的標準就是民心所向。“三高”發行的不得民心,民怨沸騰,從最近每況愈高的發行中簽率以至於出現股市開市以來之首次發行失敗,已經得到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