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8日 07: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記者 李文龍
樓市不僅僅是一個市場問題,還涉及民生問題。作為人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之一,住房更應該體現社會公平與正義,重新強調住房的居住功能是這一輪調控的鮮明特點。樓市不僅需要繁榮,更需要理性。繁榮不是“爆炒”,不是追求暴利。炒作只會使樓市成為少數人投機獲利的場所,損害的卻是眾多購房者基本的居住權利。
從“清明”、“五一”再到“端午”,樓市成交量在傳統旺季裏持續遇冷。北京市房地産交易管理網的數據顯示,今年端午假期前兩天北京的住宅成交總量為297套,與“五一”假期前兩天相比大幅下跌73%。
與以往剛性需求的階段性爆發不同,這一輪觀望已持續了很久,購房意願的持續下降造成購房者持幣待購的觀望情緒更加濃重,房價下跌預期與堅挺的房價形成鮮明反差。那麼,從未有過的觀望情緒透露出樓市怎樣的走勢?
儘管開發商不停地打出“降價”旗號試探,但是購房者卻反應遲緩,不為所動。購房者不買賬的背後是降價已經成為共識,隱藏在思維深處的房價只漲不跌的認知開始動搖。畢竟在過去短短的幾年內,存在著促使房價螺旋式不斷上漲的投資氛圍,但是這種氛圍已經被限購、限貸等政策以及政府堅決的調控決心卸去,如同釜底抽薪般地把諸多因素一一撤去,降價似乎成為不可逆轉的洪流。
樓市陷長時間觀望還發出一個信號,不管是政府還是普通的購房者,開始冷靜地思考我們的樓市。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市場?市場的利益格局如何分配?
在房價暴漲的週期裏許多市場主體皆大歡喜,整個市場出現集體非理性亢奮狀態,儘管樓市貌似很繁榮,成交活躍,但是積累的泡沫卻越來越大,成了一個投機的市場,失去了原本的合理配置住房資源、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的功能。而且,缺乏居民支付能力和最終消費需求支撐的市場是脆弱和虛幻的,對樓市自身發展也不利。美國的次貸危機、日本上世紀80年代房地産市場泡沫的破裂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樓市不僅僅是一個市場問題,還涉及民生問題。作為人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之一,住房更應該體現社會公平與正義,重新強調住房的居住功能是這一輪調控的鮮明特點。
這一點著重反映在保障性住房在調控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和地位。迄今為止,多位國家領導人對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進行了考察並作出重要指示,保障性住房的作用不僅僅是為樓市增加了一個新的供給品種,緩解供需失衡,更為重要的是傳遞出政府的一個決心,重新強調住房保障百姓基本居住權利的功能,對投資投機性需求堅決打擊。樓市不是投機致富的市場,房産也不單純是財富的表現形式,從此樓市發展和調控有了新的基調。只要基調能夠確立,或許中間的調控和調整過程還很困難和漫長,但樓市總會朝著理性回歸的方向發展。
而且,樓市不僅需要繁榮,更需要理性。繁榮不是“爆炒”,不是追求暴利。炒作只會使樓市成為少數人投機獲利的場所,損害的卻是眾多購房者基本的居住權利。對樓市進行反思,保持清醒,這是樓市回歸理性的基礎條件。
當前房價鬆動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
據搜房網數據監控中心統計,5月北京市共有22個項目實際開盤,總體開盤均價為每平方米23336.8元,同比下降21.1%。
從去年4月“樓市新政”出臺以來,儘管經過了一年多跌宕起伏的樓市調控,但是房價真正回調從現在這一刻才剛剛開始。當前房價在不漲不跌中僵持徘徊,又有人發出房價已經穩定要放鬆調控的論調,北京甚至出現了每平米30萬元的“天價”豪宅挑戰調控政策。要保證調控的成果以及政策延續性,要防止輿論和樓市的話語權再度傾斜,防止樓市的躁動力量造成房價重新反彈。
長時間的觀望還表明,長期以來買賣雙方失衡的博弈天平逐漸趨於平衡,在房價單邊上漲的週期裏,樓市的話語權也出現一邊倒的態勢。開發商在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還牢牢掌握著樓市的話語權,老百姓微弱的降價呼籲聲音被淹沒在一片“漲聲”中。
目前,隨著樓市調控在土地出讓、住房建設、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了基礎制度修復和整理規範,樓市的許多非理性因素已被明顯抑制,而今在較為純粹的市場環境裏,價格方始成為決定成交量的關鍵因素,而居住價值成為價格是否被購房者接受的主要因素。購房者有了討價還價的選擇空間,有了投票的權利。成交量低迷造成開發商資金鏈緊繃,降價潮隱現表明,儘管許多開發商對樓市反彈仍抱有幻想,但要回籠資金,還是要主動降價求售。
成交的冰封並非因為樓市“疲軟”,恰恰是樓市回歸理性的前兆。長時間觀望給樓市發出一個紅色信號,它是市場被長期扭曲諸多結構性矛盾的集中反映。無聲的博弈背後蓄積的力量越來越大,缺乏成交量支撐的市場只能延續表面的繁榮。觀望期越長,衝開房價回調閘門的力量會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