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8日 07: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記者 龐東梅
端午節後,儘管此前市場對貨幣政策工具有可能動用的預期並沒有成真,但是在距離國家統計局公佈5月份重要經濟數據不到一週的時點,市場對CPI上漲的預期繼續不斷升溫。
從各市場機構發佈的報告來看,基本看法是5月CPI將再創新高,同比上漲5.5%,有些市場機構甚至預計CPI漲幅可能會接近6%的高點,對近期“兩率”工具的使用預期不斷上升。
“5月份CPI很可能會創新高。”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正略鈞策管理諮詢合夥人楊力告訴記者:“推動CPI上漲的原因比較複雜。”
楊力認為,貨幣因素是其中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因素。2009年年初,4萬億元投資計劃實施,我國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從廣義貨幣供應量來看,2009年3月份M2同比超過25%,一直持續到2011年2月份,這樣一個貨幣供應的增量,自然對CPI産生影響。
雖然當前國際油價有所回落,但是仍然在較高的價位上運行。從日前公佈的5月份PMI指數中也看出,大宗商品價格對我國CPI的衝擊減弱。但是,輸入型通脹仍然是我國物價上漲面臨的一大挑戰。楊力分析認為,主要經濟體,比如美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導致美元貶值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輸入型因素使得我國控通脹難度加大。
從中長期的因素來看,我們也要把當前CPI的高位運行與我國整體宏觀經濟運行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結合起來分析。
楊力告訴記者:“我國正處在人口紅利拐點,經濟增長面臨的壓力不小。”長期以來,我國依靠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得以實現經濟高速增長,但是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這種人口紅利將逐步消失。當前出現的“用工荒”以及用工成本的上升,似乎驗證了“劉易斯拐點”的到來,這必然對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産生衝擊。楊力認為,人口紅利的消失難以滿足要素驅動型增長。
楊力認為,2007年以前,貨幣增長很快,但是沒有出現CPI的高增長,現在出現這種情況,實際上也是我國整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的外在表現。
楊力進一步分析認為,原來的經驗顯示,M2增速在16%或17%,基本上能帶動9%或10%的經濟增長以及4%以下的CPI增長。而現在,在經濟潛在增長率降低的情況下,貨幣供應量可能無法帶動期望中的GDP增速,但是CPI增速已經很高。
從去年綠豆、大蒜的瘋炒,到當前國家調控下出現暴漲的花生,農産品價格的炒作無疑對CPI的上漲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雖然投機是表面原因,但是從深層次追究,也離不開我國體制改革的滯後。
臨時性因素是推動CPI月度創出新高的重要因素。進入5月份,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罕見的旱災,不僅使得食品價格上漲,也進一步推動了“電荒”的加劇。同時由於多省市上調了電價,雖然居民用電尚未調整,但是隨著企業成本的增加,最終也將會傳導至下游産品,推動今後CPI的上漲。
楊力告訴記者:“近一兩年以來,決定農産品生産的氣候因素不太好,不是旱就是澇,包括國際上來看也是如此,可能會對近期CPI的上漲起到作用。長江中下游旱災急轉洪災會影響未來CPI的預期,因為它會影響農産品供給的預期,但是這個影響不是很大。”
不少專家表示,異常天氣因素對我國糧食生産的影響並不會太大,我國連續多年的糧食大豐收,也將對糧食價格的穩定産生重要的支撐作用。
豬肉價格的恢復性上漲,成為5月份CPI上漲的一個重要推手。“從去年年終CPI抬頭之時,我們就注意到豬肉價格並沒有上漲。”楊力告訴記者,由於豬肉價格在CPI中佔的比重較高,因此豬肉價格的上漲尤為引人矚目。同時,豬肉生産的週期一般為半年左右,短期內豬肉供應的大幅增加並不現實,因而,豬肉價格因素仍然需要密切關注。
楊力認為,決定豬肉價格最大的成本因素是糧食價格,基本上5斤多飼料出1斤豬肉,而飼料中43%是膨化玉米,25%左右是豆穀類。玉米和大豆價格決定因素還包括水稻等替代産品價格波動,由於玉米可以提煉乙醇,玉米的價格還受到國際油價的影響。這些因素表明,豬肉價格上漲的空間還是比較大,後續的CPI走勢不是特別樂觀。
對於未來CPI的走勢,此前市場普遍預計全年CPI前高後低,也就是説下半年CPI上漲的壓力會有所減輕。從5月份PMI購進價格指數的較大幅度回落可以看出這一點。但是對於頂點何時到來,市場上尚有不同看法。
楊力表示,各方普遍預測年初前高後低,主要看到M1在去年12月之後有相對較大幅度的下降,CPI基本上滯後M1一個月。實際上,CPI上漲不單單是貨幣因素,M1的下降,只能起到部分作用,導致物價上漲的其他因素仍存在。
楊力認為,如果堅決執行目前現在既定的政策,CPI可能會回落,不會連續創新高。同時他對今年能否完成4%的CPI調控目標看法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