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銀行卡換芯6月啟動 8億張IC卡耗資巨大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7日 08: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世紀》-財新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央行力推銀行卡全面轉向芯片卡的技術升級,後果不僅在技術

  銀行卡由磁條向芯片過渡的“大遷移”于6月初正式開始。

  5月24日,全國金融IC卡工作會議在寧波召開。央行行長助理李東榮表示,在“全國一盤棋”的原則下,必須堅持統一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各商業銀行和中國銀聯要全面參與進來,擴大試點城市範圍,五年後,以人民幣為結算賬戶的銀行卡將全部“換芯”變為金融 IC卡。

  “試點的這40至50家重點城市,在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均衡佈局。”央行有關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按照央行規劃,“十二五”期間將發行共8億張金融IC卡,這佔到目前中國境內發行的所有銀行卡的約三分之一。

  金融IC卡有別於當下廣泛使用的磁條卡,在使用芯片代替磁條後,可以植入更多的應用程序,比如社保、公交、零售、醫院等,廣泛應用除銀行外的各個渠道。技術相對簡單的磁條卡,只要知道卡號和密碼,就能製作偽卡詐騙,芯片卡理論上也更為安全。

  央行3月15日即發佈文件,要求工、農、中、建、交和招行、郵儲銀行應在6月底前開始發行金融IC卡。而財新《新世紀》記者從多位商業銀行高管處獲悉,商業銀行層面對此存在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支持者認為,芯片卡技術進步是大勢所趨,未來手機支付等新型支付手段也都基於芯片卡。目前商業銀行中最為追求技術進步的工行已經成為銀行卡“換芯”的先行者。

  反對者則認為,從眼下情況看,芯片卡風險防範作用有限,而換卡成本高昂,政府是否有必要將一項並不成熟亦不迫切的技術“一刀切”地強制推廣?

  “中國標準和系統的適用性如何,有待實踐之後才能下結論。”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曹紅輝出言比較謹慎。

  一位銀行業內人士分析,一些銀行對“換芯”不積極, 主要是因銀行每年都有業績考核指標,“今年銀行卡成本的大投入必定使當年考核指標不好看,而收益卻並不體現在當期業績裏,誰也不願意在任期內做投入。”

  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表示,總體而言,商業銀行的消極態度是受短期成本因素影響,這倒逼央行推動銀行集體“換芯”。

  偽卡危機

  “實施了IC卡遷移後,這些地區的偽卡欺詐率下降了90%以上。”央行有關人士援引中國台灣、馬來西亞的例子稱。“世界上眾多國家和地區已陸續完成EMV遷移,克隆卡詐騙的風險,不斷轉移至尚處在IC卡遷移起步階段的國家。中國如果不加速EMV轉移,就會限于被動。”

  “從中遠期看,銀行卡“換芯”是大勢所趨。”國際最大銀行卡組織VISA的有關專家表示。國際銀行卡組織在2000年就頒布了銀行IC卡的國際標準,通常被稱之為EMV芯片卡標準。目前,歐洲各國已于2010年底完成ATM機具和磁條卡的IC卡遷移;中東、中非、拉美及北美等地區的EMV遷移也在陸續進行。在亞太地區,已有14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實施了EMV芯片卡遷移計劃。

  但美國是個例外。美國多年來一直是磁條卡的堅定推行者,究其原因,一是美國大批存量卡片均為磁條卡,集體“換芯”、重新鋪設POS機通道的成本過高;二是美國有良好的徵信系統,可以很好地抵制偽卡交易和惡意套現;美國銀行卡欺詐率僅在0.06%左右;三是美國銀行體系的風險防範手段十分先進,有能力通過其他方式來識別虛假交易,防範偽卡和惡意套現等風險。

  VISA的有關專家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由於歐洲和東南亞一些國家都啟用了EMV芯片卡,一些國際犯罪團夥有可能會向一些尚未啟用EMV芯片卡的市場轉移,例如美國。根據國際銀行卡組織制定的關於EMV芯片卡交易中的“風險轉移”政策,自2006年起,將原本由發卡行承擔的銀行卡欺詐風險,改由發卡行、收單行中未採取EMV遷移的一方承擔。加之鄰國加拿大已在全國範圍啟動推行EMV芯片卡遷移,美國正開始發生鬆動,部分銀行開始升級系統,推進EMV芯片卡的實施。

  2010年世博會期間,上海面臨巨大商機。央行上海總部決定優先改造收單市場,以受理銀行IC卡,防範日益猖獗的外卡欺詐風險。上海實行銀行卡遷移按照“先試點後推廣”“先收單後發卡”“先外卡後內卡”的基本思路推進。不過,由於種種原因,上海的商業銀行對此並未積極響應。浦發銀行早期發行的IC卡亦不了了之。

  成本收益考量

  一張IC卡的造價目前20多元,是每張1元的磁條卡成本的20多倍。“這個成本是銀行出還是持卡人出?”不只一位商業銀行內部人員認為成本太高, “這個賬算不過來”。

  一位銀行風險管理負責人粗略估算顯示,銀行業集體換卡的成本或將超過上千億元。

  “商業銀行要講究風險和收益的平衡,並非越安全越好。希望花10元錢的成本解決1000元的風險問題,而不是為了10元錢的風險,卻投入1000元甚至更多。” 一位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負責人表示,與國外信用卡不同,中國絕大部分磁條卡設置了密碼,刷卡用的POS機的設計也充分考慮到了安全功能,加之短信提醒的多重保護,當前磁條卡在國內的用卡環境整體上相當安全。他由此認為中國銀行卡集體“換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遠不及國外。

  一位股份制銀行負責人表示,目前偽卡的風險並不大,銀行在傳統的線下業務上已經有幾十年的鬥爭經驗,有十分豐富的經驗可以應對犯罪分子的花招,“銀行的收入完全可以覆蓋偽卡風險的損失。”

  “風險大不大是對當事人而言的。一旦遇到銀行卡詐騙,卡上的錢都不見了,風險大不大?”央行有關人士對此看法不同。“我們也早已算過賬。這些年銀行盈利能力大大增強,由於客戶基數高,換卡成本當然就顯得高,大銀行一天就掙幾億元,可以承受。”央行人士如此回應説,“這也是分幾步走的原因。今年先讓各大行走,明年再推廣到全國性股份銀行。”

  他援引磁條卡的例子稱,磁條卡成本是從2000年的每張5元降下來的;POS機的成本也從1995年每台1萬多元下降到每台1500元,“應用得多了,邊際成本會不斷下降。”

  “覺得貴是因為此前應用不夠。這次央行希望通過政府力量協調各行業,把各種應用集合在這張金融IC卡上,最終讓消費者、商業銀行都覺得物有所值。”央行有關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誰是先行者

  在同業中,工行對於金融IC卡的推進積極性較高。

  在1995年發行了國內首張經央行批准的智慧芯片卡後,工行2009年率先推廣芯片卡。目前工行在技術研發、行業合作和發卡規模方面相對領先,累計發卡量已逾1100萬張。

  如工行北京分行就推出了針對校園卡、寶貝成長卡等卡片持卡人升級芯片卡免首年年費的活動。在深圳目前發行的20多萬張金融IC卡中,工行佔比超過90%。在寧波,工行金融IC卡發卡量超過50萬張,佔寧波金融IC卡發卡量的約46%。試點至今三年多,寧波市民卡多應用工程投入逾8億元,商業銀行投入的成本也在上億元。

  工行對待銀行”換芯”的態度為何較其他銀行迥異?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一是工行一直希望自身在各種技術應用方面都走在國際前沿;二是工行此前曾遭遇了一定的偽卡欺詐。工行的客戶在境內境外因為偽卡欺詐事件的賠償數額已經相當大,已不止幾千萬元,“與其付出那麼多賠款,不如掏錢換卡。”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即便在國外,所有銀行開始都是很不情願的。

  華泰聯合證券研究報告認為,IC卡作為增值業務的載體,提早發行可以搶佔客戶,也意味著豐富的業務機會,這將是化解遷移成本的有效方式,也將會成為銀行推動銀行卡遷移的主要動力,隨著業務機會和收益不斷清晰,銀行出於競爭考慮,後續會加快推廣速度。寧波工行一位人士表示:“工行在這幾年推行金融IC卡過程中,獲得了大批的穩定客戶。”

  在寧波,不再需要同時攜帶很多張銀行卡、公交卡、購物卡出門,一張IC卡足可滿足銀行卡的所有功能。寧波市民卡是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的第一個金融芯片卡多應用試點項目,于2008年12月啟動。該卡採用中國人民銀行PBOC2.0金融標準和非對稱密鑰體系。

  根據賬戶性質,寧波市民卡可分為“貸記+電子錢包”“借記+電子錢包”以及純電子錢包等三種卡片。經過三年多的試點推廣,目前全市已有七家銀行發行了金融IC卡。截至今年4月底,寧波累計發行金融IC卡達109.1萬張,其中市民卡佔到八成,簽約商戶達12099家。

  央行有意寧波市民卡“一卡多用”模式將作為樣板向全國推廣,“將各行各業的支付行為都用一張卡串起來了,也就是説,幾乎在大街小巷都能使用。”這也是全國金融IC卡工作會議這次選擇在寧波召開的原因。

  標準之惑

  外界對金融IC卡的疑惑還集中在技術標準方面。

  金融IC卡採用央行在2005年3月頒布的《中國金融集成電路(IC)卡規範(V2.0)》(下稱PBOC2.0標準)。其前身為于1997年底由央行頒布制定的PBOC1.0標準。這些標準補充完善了電子錢包/存摺的應用功能、借/貸記卡應用功能、個人化應用指南、非接觸式IC卡通信接口標準。2010年央行繼續增補了小額支付、非接觸式執行規範等方面內容,重新頒布了前述PBOC2.0標準。

  針對外界疑惑,即PBOC2.0是否與國際EMV標準不兼容,如何實現走出去?央行科技司有關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PBOC2.0仍完全遵循了EMV標準,只是加載的應用軟體的不同而已。”他表示,VISA、萬事達、JCB等國際銀行卡組織均有各自的應用標準,核心都遵循EMV的框架性標準,“只有如此,外國人持有的金融IC卡在中國才可以通用。”

  業內也有意見認為,芯片卡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加密等手段保證其安全,但中國目前的芯片檢測中心尚未得到國際組織的認證,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而且芯片卡亦面臨升級換代,風險防範更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以輔助銀行識別卡片交易的風險。

  央行有關人士則向財新《新世紀》表示,PBOC2.0有一系列國家層面的專業安全研發保證,並經過了其他國家相關部門的安全檢測,“這套系統僅僅靠央行或者商業銀行的力量是做不起來的。”他強調。

  他同時稱,世界上其他國家在金融IC卡遷移過程中,也都會遇到實踐中新版系統是否適用、後續升級換代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中國的芯片卡和PBOC2.0標準也會隨科技進步不斷完善。

  對此,業內不乏意見認為,等到芯片卡成本大幅下降、技術過關、安全性增強之後,商業銀行自身IT系統升級換代時,水到渠成的將現有磁條卡升級為金融IC卡,“是不是比現在強制推廣效果來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