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7日 05: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理財週報
短期計劃考慮保本保息産品,養老金勿買保險理財産品,“10年後才領取的,弊大”
理財週報記者 朱昌斌/文
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責無旁貸,相對應的費用也就不得不納入家庭理財規劃。近日據匯豐(HSBC)一項研究顯示,有75%的中國人認為他們退休後會比父母過得好。但同時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中國人説,贍養父母的前景令他們焦慮不安。
“老年人養老金在流動性、安全性、收益性有特殊的要求。做理財規劃時對於其中的關係沒有處理好,最後可能會很麻煩。”家庭財務顧問公司李雯告訴理財週報記者。
楊汝建便遇到件煩心事,“兩年前在銀行買了一款理財保險,現在急用錢提前退保,不但沒有收益反而損失了5000多塊錢。”
楊汝建今年63歲,為了不給兒子增加太多經濟負擔,老人一直想著用退休金儲備一筆養老金。兩年前在銀行職員的勸説下,他購買了一份5年期交、每年交1.5萬元、10年後領取的保險産品作為養老儲備。近期由於醫療費用開銷很大不得提前領取保險金,最後交了兩年保費卻只領回了24000多元。
“一份科學合理的養老規劃,要從多方面考慮,客戶對於生活品質要求的不同,所需要的資金量也不同。但無論如何,對於已經退休的老人,為他們準備養老金的第一大問題就資金有沒有很好的流動性。”李雯認為老人發生疾病等概率大,子女要保證身邊有一定的資金以備應急。
“夾心層”應對父母養老
保守估計30萬
袁祥洲是中關村一家手機遊戲公司的程序開發項目負責人,父母退休生活在河南一個小縣城。供房貸、供女兒上學,袁祥洲在北京的生活壓力並不小,但是他並沒有逃避贍養老人的責任,“我和妻子都屬於獨生子女,兩個人要贍養四位老人,肩上的擔子確實不輕,現在已經開始規劃老人退休後生活費用。”
結合夫婦倆的月收入,袁祥洲打算每月拿出2000元用作雙方父母生活費用,“父母生活在三線城市,他們説1000多元的退休金應付日常開支已經足夠,所以我打算幫父母把這筆錢存起來留作將來使用。”
除了應對通貨膨脹的壓力,老年人生活開支方面最大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醫療費用。平安保險理財經理張英錶示,“老人生病可能性大,有必要為雙方老人準備3萬-5萬元應急資金。”
張英認為,對於已經退休的老人發生重大疾病的概率同樣很大,“剛退休或者已經退休的老人有商業保險的人很少,除了社會保障之外很大部分費用最後都是子女的負擔。加上一些生活費,從長期來看為老人儲備的養老金至少要20萬-30萬元,這算是保守的估計。”
30萬元對於漸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袁祥洲來説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理財規劃師認為袁應該有個“短中長”的規劃。
退休後投保意外險即可,
勿買理財性質産品
“把為父母準備的養老金大部分壓在5年、10年等長期理財産品顯然是不合理的,一旦遇到突發事件需要動用資金,將會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李雯告訴理財週報記者,“給老人的錢首先要保證流動性和安全性,最後再考慮收益。”
李雯認為老人退休後保險方面投保意外險即可,沒必要購買理財性質産品,“有些理財産品根本不適合老人購買,比如10年後才能領取的保險金的理財産品,對於六七十歲的老人來説,弊大於利。10年時間裏需要動用資金的概率太大,而提前支取有必然會遭受損失。”
老年人身體機能逐漸衰退,醫療、保健等方面需要大量的開支,在儲備養老金時要充分考慮流動性,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要全部以現金或者活期存款形式留存父母的養老金。
“除了一二萬塊的應急金存活期以外,其他需要流動性的資金可以有很多種選擇方式,比如3-6個月的定期存款、貨幣基金或者短期銀行理財産品等。”李雯告訴理財週報記者,“但是要保證安全性,購買短期銀行理財産品時看清條款,最好是購買保本保息産品。”
在確保短期流動性最夠的前提下,可適當考慮退休老人養老金的收益,選擇一些中長期産品。
對於作為中期用途的養老金規劃,銀行客戶經理張鵬推薦1-3年定期存款或者是國債,“袁先生可以為父母定存一部分錢或者購買一年期國債,雖然有通貨膨脹的壓力,但是保證資金安全同時收益方面也比活期存款要強。”
在中短期資金較完備的基礎上,李雯建議配置一些浮動收益的理財産品,“從5年左右的時間看,定投一隻不錯的基金或者購買穩健型投連險都能取得讓人滿意的收益。”
但即使是長期的財務規劃,李雯也不推薦老人的養老金購買保險理財産品,“很多保險産品10年收益最後可能平均下來每年可能也只有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