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5日 08: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高鐵發展史上真正的自主研發機車“中華之星”,在國家立項支持、重金投入、各方傾力打造下,卻最終遭遇“封殺”並棄用,與此命運相似的還有一大串國産機車名單。在“跨越式發展”旗幟下,直接合資引進消化成為主流,而國産機車被鐵道部無限期封存。為何至此?“中華之星”總設計師等官員、專家向記者獨家還原這段被封存的歷史。
2011年5月22日,中國電力機車製造重鎮湖南株洲。突如其來的一場暴雨,讓這座正深陷旱熱的城市涼爽如秋。
劉友梅坐在酒店小會議室的沙發上,眉宇舒展,這位“中華之星”高鐵機車的總設計師、年過七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已經不像前幾年那樣心情沉重了。
“好些人説我現在可以仰天大笑了,這是胡説,我什麼時候仰天大笑過。”劉友梅笑著對記者説。
自2001年4月,鐵道部下達“270km/h高速列車設計任務書”,任命劉友梅為該項目的總設計師以來,已是10個年頭過去了。
“中華之星”從“懷胎”、“出世”到最後“夭折”,可謂命運多舛。劉友梅的心情也隨之而焦慮、歡欣、憂愁。如今,劉友梅已經完全釋然了。
“‘中華之星’已成歷史,雖然它是我一手設計的,也凝聚了我們團隊大量的心血,但不得不承認,如今的高鐵製造技術與‘中華之星’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要想讓‘中華之星’起死回生,重新上線,是不現實的。”劉友梅顯得頗為理性。
但他稱,“中華之星”雖已殞化流星,但當年研發中華之星的那條路子不能斷,中國的高鐵裝備技術必須要走自主創新之路,否則處處受制于國外廠商,流弊甚大。
“中華之星”的厄運之始
當今世人也許對“中華之星”早已沒有多少概念了,然而,當年,它卻是中國鐵路機車中的明星,曾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在鐵道部親自立項之後,該項目集合了南、北車集團旗下的四大鐵路機車車輛企業(株洲電力機車廠、大同機車廠、長春客車廠、四方機車車輛廠)、四大科研院所(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四方車輛研究所、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和兩個高等院校(西南交通大學、中南大學),涉及設計開發人員多達幾百號人。
2002年11月27日,“中華之星”駛上了命運的頂點,在秦沈客運專線的衝刺試驗中達到321.5公里的最高時速,創造了我國鐵路試驗速度的最高紀錄。
不知是否應驗了“樂極生悲,否極泰來”這兩句宿命式的讖語,滿載中國自主研發希望的“中華之星”,其第二天“不合時宜”的表現卻為它埋下了日後道路的伏筆。
2002年11月28日,時任鐵道部部長帶領幾位副部長來到秦沈客運專線上,預備試乘“中華之星”。
然而在試驗正式開始前的空跑階段,中華之星“掉鏈子”了,安裝在車上的轉向架故障診斷系統出現報警。
這套故障診斷系統原本用於診斷軍用航空發動機的故障,由航空集團“608所”開發並轉化民用。車子回到基地後,查出是B動力車有一個根軸的托架軸承座冒煙。
繼續試驗還是停止?鐵道部領導讓劉友梅當即決斷。
劉友梅認為,應該相信這套報警系統,隨即做出決定停止試驗。
故障轉向架被馬上拉回大同廠解體,檢查發現是進口軸承質量問題。在與國外製造商協調後,軸承得到退換。
“‘中華之星’是新生事物,試驗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本屬正常,但這件事日後被人拿來大做文章。説成是‘中華之星’差點要了四位部長的命。但我卻認為這恰恰體現了‘中華之星’的報警系統非常靈敏準確。同樣一件事,看你怎麼説。”
雖然已是不止一次談及於此,劉友梅仍舊顯出些許憤慨。
2003年7月1日,秦沈客專正式開通,“中華之星”並沒有如期進入載客試運營。
事實上,從2002年11月19日正式被拉到山海關以來,“中華之星”一直處於試驗運行狀態,運行的里程由常規的10萬公里,到30萬公里,再到50萬公里。
而原本設計時速270公里的“中華之星”在試運行過程中,一直被要求以200公里和160公里的時速運行。負責車輛製造的南車和北車集團曾經一再建議,把試驗時速提高到250公里。然而,鐵道部一直沒有提速的打算。
2004年2月12日至13日,鐵道部科技司主持秦沈客運專線動車組運行考核工作會議,會議決定,“中華之星”動車組運行考核區間為皇姑屯至山海關,皇姑屯至錦州南限速為160km/h,錦州南至山海關限速為200km/h,列車加裝砂袋模擬全載荷狀態。
在此後的運行過程中,鐵道部不斷要求整改。
2003年1月22日到23日,鐵道部召開“中華之星”小結整改會議。鐵道部科技司隨後發佈29號文,要求各研發製造單位3月底前進行彙報。
2004年4月17日,各單位召開工作會,向鐵道部彙報了整改情況。
一位參加“中華之星”研製的南車集團工程師告訴記者,“中華之星”作為新生事物,難免出現一些小問題,而在整改過程中,“中華之星”的性能正不斷得到改進。
“其實,後來引進的那些動車組都經常出現各種問題,需要每天進行例行的檢查,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這兒。”
“一審”眼看就要出局,在由鐵道部親自立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自主研發成果即將付炬成灰之時,一場拯救“中華之星”的行動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