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賣理財産品報喜不報憂 風險提示不細找看不見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4日 10: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報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漫畫/趙春青

  首月保證年收益率30%固定收益……

  “德意志銀行的私人理財是全世界最壞的服務,我快被理財成"無産階級"了。”知名雜誌出版人洪晃近日發佈的一條微博,引發眾多網友競相對自己購買理財産品的經歷大吐苦水。“晃姐,你不是一個人。”身為幼教老師的齊小姐發帖調侃,同時曬出了自己購買的某外資銀行理財産品收益單:在短短三年中,她投入的2萬美元已縮水一半。

  風險提示不細找看不見

  “如果不是銀行的工作人員一再"忽悠",我肯定不會買風險這麼高的理財産品。”齊小姐拿著銀行的産品説明書,懊悔不已。

  記者看到,在這家港資銀行印製的産品説明書上,産品名稱下以大號字體印製的兩行介紹格外醒目:“首月保證年收益率30%固定收益……”接下來,産品亮點、産品結構、挂鉤股票走勢圖等一一列舉,直到翻至最後一頁的末尾,才有幾行關於産品風險聲明的小字,其中註明“投資産品並非保本産品”。

  “當時客戶經理一再向我強調産品的盈利能力,並且告訴我産品設有"保護機制",能夠防止本金損失。我就誤以為這是一款保本型産品。”齊小姐説。

  然而,專業金融人士在看了説明書中提到的“保護機制”表示,該機制僅規定,一旦所挂鉤的最遜色股票跌幅大於8%,如果其他所有股票均未曾下跌大於30%,投資者的本金有100%的保障。而事實上,自2007年的大牛市之後,數十隻股票一齊下跌30%的情況時有發生。“在大盤下跌的情形下,産品所標榜的"保護機制"形同虛設。”業內人士表示。

  風險評估銀行竟敢代勞

  “理財産品並非儲蓄,銀行應向客戶充分告知風險,並且評估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但很多銀行為了推銷産品,常常會故意"省略"這一環節。”金融業專家李哲表示。

  銀監會曾于去年下發通知,銀行在銷售理財産品時需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測試和提示。記者走訪多家銀行後發現,儘管購買理財産品前客戶需要填寫評估問卷,但大部分都成了“走過場”。

  在定福莊附近一家國有銀行,記者向理財經理表示自己目前還沒有畢業,無固定收入,不知能否通過風險評估。“填這個表就是走個程序。”一位理財經理指著風險評估表告訴記者。“您在收入那欄隨便填一個數就行。”而在另一家商業銀行,理財經理則直接表示,客戶只要在這份風險評估表上簽個字就行,工作人員可以代為填寫表中各項內容。

  “我的這份風險評估表完全是客戶經理"代勞"的。”齊小姐説。在問卷上,齊小姐的風險承受能力被填成了“高”,而在幼兒園工作的她年收入則被提升至“10萬元至50萬元人民幣”。

  為攬儲一季度産品爆棚

  針對理財産品推銷暗藏的各種“陷阱”,一位銀行業內人士道出苦衷。“現在銀行間競爭非常激烈,業務人員的指標壓力也很重,如果風險評估佔用過多時間或流程複雜就可能導致客戶流失,也不利於推銷産品。”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各銀行發行理財産品普遍處於“爆棚”狀態。前4個月,各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産品1507款,同比增長67.3%,平均每日發行逾12款。

  由於今年開始,監管部門對銀行的存貸比考核從季末、年末改為日均考核,因此各銀行也從季末“衝時點”,密集發行理財産品攬儲,變成平均用力。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微博)表示,銀行保障理財客戶收益是對自身品牌的維護。“理財産品的購買者絕大多數都是銀行的存款人,他們追求的主要就是收益的穩定。如果理財産品問題頻出,必然會對銀行信譽帶來一定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