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總體可測可控 專家建議探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責任分擔問題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4日 06: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牛娟娟

  記者牛娟娟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佈的《2010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披露了目前地方融資平臺的發展現狀。截至2010年末,全國共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1萬餘家,與此前有關部門2009年底披露的8000多家相比,增長並不算快。但如果以貸款規模計算,平臺貸款的增長卻並不算慢。報告披露,截至去年底,平臺貸款在人民幣各項貸款中佔比不超過30%。有關業內人士表示,平臺貸款的具體數量在報告中並未披露,但按照去年底人民幣各項貸款超過45萬億元為計,保守估算平臺貸款規模也已逾10萬億元,遠超過銀監會2010年年報中披露的截至去年6月末的融資平臺貸款逾7萬億元的規模,一時間,市場對近半年來地方融資平臺的增長規模給予普遍關注。

  對此,專家指出,不同部門統計標準和口徑的差別可能導致在計算平臺貸款規模時有差異。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專欄)表示:“一直以來,如何框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規模就在業界和理論界存有爭議。但無論如何,平臺貸款規模增長應該是肯定的,市場對此給予較高關注,主要是因為平臺規模和其可能引發的相關風險問題對市場和未來經濟發展將具有重要影響。”

  自去年以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成為監管層最為重視的銀行信貸風險之一。不僅從國務院層面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銀監會等部委也加大了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風險監管工作。據今年3月末發佈的銀監會2010年報顯示,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清理規範得以初步推進,但由於平臺貸款總額高、涉及面廣、結構複雜,清理和化解任務艱巨,而新一輪投資衝動可能帶來的風險更值得關注。銀監會于不久前又發佈新政,要求切實做好今年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管理工作。在這份名為《關於切實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監管工作的通知》中,銀監會從新增平臺貸款管理到存量平臺貸款整改以及平臺貸款的風險監測、問責處罰方面,都出臺了詳盡的政策。

  從這次央行報告披露的情況來看,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總體可測可控。金融機構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風險管理政策從原先過度依賴地方政府信用逐步向落實抵、質押擔保措施轉移。調查表明,當前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放的貸款以抵、質押方式為主,採取信用方式發放的貸款佔比有所下降。約五成以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投向公路與市政基礎設施。部分省份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向土地儲備集中的情況有所緩解。

  2010年末,多省市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增速回落,由50%以上降至20%以下。調查還顯示,各地區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清理規範工作有效推進,2010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持續高增態勢有所緩解。與上年末相比,2010年年末多個省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增速回落明顯,由50%以上降至20%以下。按照國務院文件規定,依靠財政性資金償債的公益性項目融資平臺公司得到重點清理規範,貸款平穩收縮。工行分析人士認為地方融資平臺前期較快膨脹的發展態勢有所緩解,貸款增速和結構日趨合理。

  華安證券的分析人士認為,當前,應著重關注融資平臺債務違約風險有可能在今後兩年被疊加和放大的可能。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大多數為中長期貸款,風險暴露滯後,未來三五年問題才會顯現,當前就要做好準備。

  郭田勇表示,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情況異常複雜,除了從銀行貸款外,還通過理財、信託等業務融資,資産結構差異比較大,用單一的方式如資産重組或剝離等清理債務並不現實。所以,目前市場關於重組債務的傳言顯然聽起來不大現實。估計目前有關地方債務清理的猜測只是停留在討論階段,短時間內是不大可能會提到操作層面上。目前開始承認部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確實存在問題,並進行一些討論,尋找最優解決方案是一件好事情,但是首先要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採取何種方案,必然會形成一定的損失,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將來應該採取什麼方式,首先應該探討的是,如果真的形成損失,是否讓銀行承擔,或者也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擔一部分損失?因此,當前探討地方政府融資平颱風險如何處置遠比討論責任問題更重要、更有價值。他進一步指出,當前各部門、機構之間還處於發現問題、達成共識的階段,還需要進一步評估各自的風險承擔能力,分類化解。將來的風險化解、規範治理等,取決於現在的工作成果,但這都需要時間。

  人們注意到,央行報告在警示了巨量地方融資在運作中的風險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的同時也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繼續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公共事業資金需求持續快速增長與各地方政府財力相對不足的矛盾將長期存在。既要進一步做好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清理規範,有效防範系統性風險;更要疏導地方建設資金需求,積極探索地方政府以市場化方式融資加強債務管理的制度安排。認真研究論證地方政府發行市政債券的籌資方式,改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以銀行貸款為主的融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