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4日 04: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營報
譚洪安 劉弘毅
自鄭州市區西行約八十公里,便來到黃河與洛水環抱的歷史名城鞏義。
這裡是中華文化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河圖洛書”的發祥地,這裡有三英戰呂布的虎牢關,這裡是唐朝詩聖杜甫的故鄉,以及太祖趙匡胤以下數代皇帝歸葬的北宋皇陵所在。
對遍佈海內外的豫商來説,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有一座他們的“精神家園”——康百萬莊園。
據説,直至上世紀50年代初期,洛河上仍“桅檣如林”,伊河上則“舟楫如梭”,而在二水會合流入黃河前的伊洛河畔,始建於明朝中期,總佔地16萬平方米(相當於19個山西喬家大院),號稱“天下第一莊園”的康百萬莊園,已屹立不倒400餘年。
史料記載,康家祖先明初由山西遷入河南鞏縣(今鞏義),繁衍生息,到六世康紹敬時初涉仕途,在山東東昌府等地任管理水陸交通及官鹽、稅務、倉庫的地方官員,職位不高,卻為康家從商致富奠定基礎。到明朝後期,康家擁有了大片土地和商鋪。
清康熙、雍正年間(1662~1735年),戰亂之後社會得以安定,康家財富迅速積累,土地達4000多畝,十二世康大勇突破“士不經商”的規條,沿洛河向黃河行船,將生意拓展到山東臨沂等地,每次用船運回的銀子數以萬兩計,自此人稱“康百萬”。
乾隆至咸豐的100多年間(1736~1861年),是康家家業最為鼎盛的時期。十四世康應魁利用家臨洛水、黃河之便,往來山東、陜西、河南之間,在十年之內做到“富甲三省,船行六河”,時人更稱之為“頭枕涇陽、西安,腳蹬臨沂、濟南,馬行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儘是康家田”。當時康氏家族已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大地主了。
此後太平軍、捻軍紛起,社會長期戰爭動亂,康家逐漸由盛轉衰。庚子之亂(1900年)後的第二年,避難西安的慈禧太后回京,途經鞏義,康家竭盡全力建行宮“迎駕”,並向國庫空虛的清廷捐出白銀100萬兩。此舉雖讓“康百萬”再度名揚天下,卻因入不敷出,埋下最後衰落的伏筆。
康百萬莊園內至今仍有一塊《留余》匾,匾文中稱“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匾的兩側有一副對聯:“耜耕三省當思創業艱難,船行六河須防不世風浪”。無論是經商還是做人,留有餘地,防範風險,是康家的祖訓,後人視此為康家興盛十二代,綿延明清民國三朝的最大秘訣所在。
儘管民國期間,一代豫商巨賈的康家已經隕落,但1949年以後,康百萬莊園仍然作為一處著名的大地主莊園不時成為“反面教材”。它能歷經土改、“破四舊”運動乃至文革浩劫等風風雨雨,比較完整地保留至今,“留余”理念,功不可沒。
原來,康家雖數百年為一方巨富,卻家教甚嚴,家中子弟富而不驕,且常年樂善好施,澤被鄉里,一向甚少激起民怨,每遇動蕩,周邊鄉民反而自發起來保護莊園。對比如今不時爆發的“仇富”呼聲與愈演愈烈的貧富衝突,讓人難免心生感慨。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