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落實新36條可減緩投資移民與資本外流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2日 22: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商人》雜誌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去年5月13日,《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新36條”)發佈。一年過去了,“新36條”幾乎原地踏步。除了北京發佈了向民間資本開放利潤低、投資週期長的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熱力場站、醫療、教育、政策性住房等行業外,全國範圍內幾乎未見實施細則的出臺。特別是在傳統國有經濟控制的壟斷性行業,對民間資本根本不見打開鐵門的跡象。

  目前,中國民間資金充裕,但已對民間資本開放的行業無一不是充分競爭領域。由於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顯著上升以及融資困難,中小企業利潤率不斷降低,導致部分實業資本撤出實體經濟。與此同時,較多民間閒置資本涌入各種投機市場,導致在空前厲害的房地産調控政策的壓力之下,房地産泡沫仍持續膨脹。隨著房地産調控的持續,部分撤出的民間資本轉投其他領域,不少市場的投機也此起彼伏。

  實際上,從現實需求和歷史經驗來看,中國都非常有必要推動民營經濟的大發展。

  中石油、中移動等國有壟斷企業規模龐大,但國有壟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其規模和利潤並不相稱。改革開放以來,80%以上的新産品都是由民營企業創造的;65%以上的科技成果和技術專利也是由民營企業創造的;全國56個高新技術開發區,80%以上的企業都是民營企業。目前世界上綜合競爭力強大的國家中,無一不是依靠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實現的。當國有壟斷企業可以通過市場壟斷輕易獲得利潤時,在技術創新上就有天然的惰性。民營經濟的發展得不到政策支持,中國經濟創新能力的提高就無從談起。

  不少國有企業有壟斷經營的地位,但整體上企業經營效率普遍不如民營企業。在全球金融危機尚未結束的2009年,私營企業各項指標都比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的數據好:工業增加值增幅,私營企業是18.7%,國有企業是6.9%;總資産,私營企業增長20.1%,國企增長14%;從業人數,私企增加5.3%,國企增加0.8%;主營業務收入,私企增長18.7%,國企降低0.2%;總利潤,私企增長17.4%,而國企則下降4.5%。如果“新36條”得到逐步落實,“民進國退”取代“國進民退”,中國面對下一次經濟低谷時風險才更小,救市的代價也更小,並且可以解決更多人的就業問題。壟斷國企雖然為多數員工提供了超高的福利,但能進入這些企業的要麼是少數競爭力極強的人士,要麼是特權人士及其子女,與絕大多數普通百姓無緣。數據顯示,國有壟斷企業的凈上繳利潤對國民福利的貢獻基本為零。

  今年以來,在貨幣緊縮政策的壓力之下,在內蒙古、浙江等地,出現了一些民營企業家自殺或為逃債而離境的事件。更多的民營中小企業為大幅提高的民間借貸利率付出了更多的利息成本。金融業對民間資本開放,既可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還能降低民間金融的風險。小企業貸款相對於大企業貸款,成本較高,銀行又普遍不願付出較多的人力成本進行調查、跟蹤小企業客戶的資金狀況。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後,出於盈利性和安全性的考慮,必然在利率上浮較多的小企業貸款投放上更積極,也有較多的手段防範風險。民間閒置資金向民資為主導的金融企業集中,既能降低民間貸款的利率水平,也能減少民間金融的風險。因此從整體上看,金融業對民間資本開放,民間金融風險不僅不會放大,反而會縮小。

  從政府信用來看,也需要全面落實“新36條”。政府頒布的一些利好政策一再落空,這比國家統計局的滑稽統計數據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更大。招商銀行不久前發佈《201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近60%接受調研的富人表示考慮移民,這一行為在可投資資産規模在1億人民幣以上的企業主中表現尤其明顯,約27%已經完成了投資移民,而正在考慮的受訪者佔比也高達47%。“新36條”的落實可減緩民間資本大規模外流的步伐,相反,隨著政府威信的進一步下降,民間資本將繼續外流,這不是中國經濟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