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專題:直擊長江中下游旱災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2日 07: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時代週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過去的一週,本報特派記者兵分四路,對長江中下游地區及洞庭湖、洪湖、鄱陽湖、太湖四大湖泊進行了調查,讀者當可管窺旱情之嚴重及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的影響。

  江湖酷旱生死劫

  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在經受一場史上罕見的重旱—不僅長江水位急降,素有“長江之腎”之稱的各大淡水湖或乾涸見底、或成草原。據民政部救災司5月27日統計,此次旱災已造成400多萬人飲水困難,16.7萬公頃農田絕收。江湖告急,江、湖、人關係亦隨之改變。連年遭遇“旱魔”之後,三峽工程被廣泛質疑是肇因之一;而阻礙長江與湖泊連通的7000多座閘壩,也再次引發了民眾對重構“江湖格局”、改變人為過度干預水系生態的反思。

  洞庭渴水 長江“腎衰”

  受三峽樞紐蓄水運行調度的影響,洞庭湖的枯水期在近些年也逐漸呈現出提前、延長的趨勢。而每年10月關閘蓄水的三峽水庫,若遇冬春乾旱半年,三口斷流,吞吐長江的“長江之腎”洞庭湖對長江的補水作用也相應被削弱。由於圍湖造田、江湖關係的變化,作為“長江之腎”的洞庭湖不僅調蓄長江中游洪水的功能減弱,其自身也正日益罹患枯水期延長、生態惡化的“腎衰竭”。

  瘋狂圍墾 洪湖漸遠“浪打浪”

  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幾次圍湖造田,直接使洪湖水域面積縮小到348.2平方公里,“中南之腎”在半個世紀“虧損”超過一半。由於圍湖造田、築堤修閘,原本起著調蓄長江洪水作用的洪湖,如今非但不能為長江洪峰分憂,反而自身飽受內澇、乾旱之災。洪湖剛經歷去年的內澇之患,如今又要遭受大旱煎熬,漁民們將矛頭直指新堤大閘。

  欲哭無淚的洪湖漁民

  洪湖自1998年以來,從未發過大洪水。漁民們被年年豐産的景象迷昏了頭腦,他們疏于防範,甚至忘記了洪水和乾旱的危害。“年年防汛,誰會想到洪湖還會鬧旱災?”52歲的漁民夏長標只能“望天收”,他必須做好“全部完蛋”的準備,接連兩年的災害已經讓他麻木了。

  江湖恩怨 三方暗戰鄱陽湖

  除了大旱這一主因外,鄱陽湖沿岸的人們和部分專家認為,三峽工程蓄水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鄱陽湖與長江的“江湖格局”,而這也是鄱陽湖旱情的成因之一。最近幾年,“長江之肺”鄱陽湖枯水期提前並延長的趨勢日趨明顯,江西省被迫放棄的築壩蓄水熱情再次高漲。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最終是被擱置,還是能付諸實際,目前尚未可知。但自鄱陽湖形成之日起,這場在自然規律與人為因素雙重影響下,幾乎波及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暗戰,遠未終結。

  長江大旱考驗南水北調工程

  持久的旱災,讓南水北調再次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長江大旱會否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帶來不利影響引發爭論,官方認為大旱“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無明顯影響”,而質疑者則稱丹江口水庫持續處於低水位足以“表明調水的水源不足”,應“從全局利益出發,才能儘量減少因調水帶來的不利影響”。

  太湖:憂大旱加重藍藻污染

  對太湖來説,乾旱並不是太大的問題。屬於網狀河流,古稱“震澤”的太湖自古以來就“懼澇不畏旱”。但太湖的藍藻只要冒了個小頭,氣氛就會緊張起來。水體嚴重污染、水資源極度匱乏,讓太湖不得不求助原本跟其並無太多直接往來的長江。因為除了長江中下游遭遇乾旱,長江水本身也因江邊企業的排污,氮磷含量早已嚴重超標。交換水體,事實上只是飲鴆止渴。

  評論

  趙世龍:酷旱 何處覓江南?

  在罕見的酷旱前,長江中下游幾近赤地千里,多湖乾涸,入梅季節,卻無一絲江南煙雨的風采,江南似乎已不復存在!人禍更是在災變中放大助推了天災。種種人為干預水系生態的做法,都在試圖用“三峽式手段”抵消三峽對中下游的負面影響。隨著長江干支流搶水的加劇,今後武漢、南京的長江江面,也許會變成一條水溝甚或如黃河中下游一樣斷流!那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水鄉江南呢?真的以後只存留古典詩詞裏,只存在你我記憶中?那教華夏子孫們情何以堪?

  治水開方

  聶芳容:蓄洪補枯科學用水

  就長江及其流域湖泊所遭遇的旱災,記者採訪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湖南省水利廳教授級高工、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局長聶芳容。聶芳容1964年從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畢業後,長期從事水利建設和防洪抗旱工作,在該領域經驗豐富,資深權威,他對此次大旱下的江湖困境,提出了加強蓄洪補枯、科學用水的合理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