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周其仁:反通脹不能靠時緊時松的短期政策變換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1日 08: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財經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周其仁(專欄)

  通脹浪潮襲來之時,受損的可不僅僅是所有持幣人手中的貨幣購買力。由於增發的貨幣經由借貸環節才進入機構與個人的口袋,更由於借貸權的分佈、需求的分佈以及供給障礙的分佈一時集中到某些個領域,所以通脹下的市場價格會“鼓包”,即某些物價出現戲劇性的大起大落。此種“相對價格的變動”,引發一波又一波趨利避害行為的超級活躍,除了在可炫耀的增長率之下錯誤配置資源與惡化收入分配,不會有其他結果。這才是通脹帶給經濟的真正危害。

  因此,通脹縱容不得,非反不可。問題是,反通脹不能靠時緊時松的短期政策變換,而要把所有可以靈活運用的政策工具,置於一個長期堅持的政策目標的統領之下。這個長期政策目標,就是貨幣穩健。

  何謂“貨幣穩健”?簡單明了的答案,就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1994年全國人大通過的《中國人民銀行法》,總則第三條規定,“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很明白,貨幣政策可以是松的,也可以是緊的,但無論從松還是從緊,貨幣政策的目標是單一的,即“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貨幣政策當然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的發展,當然也要“保增長”,不過它不能背離自己的根本使命,只能唯一地通過保持幣值穩定,“並以此”——而不允許以別的什麼——“促進經濟增長”。

  在一個差不多一切都變的世界裏,為什麼要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長篇大論讀者不感興趣,開門見山只講一條:為了便利交易。這也是貨幣來到人世間的原因——物物交換實在麻煩無比,直到發現了“一般等價物”充當交易的媒介,麻煩才得到解決。這“一般等價物”,就是度量進入交易的各色商品與勞務,價值究竟幾何的一把公用尺,或者一桿公平秤。否則,讀者要花多少時間上班,才能換來一份報紙看,算起來麻煩不小。

  有了貨幣,一切容易。周薪500,一份報紙2元,那麼上班約10分鐘的收入,就可換1份報紙來讀。這究竟值還是不值,讀者易作判斷。不過,容易中帶來新的不易,那就是這貨幣的幣值本身要穩定,因為周薪也罷、報價也罷,其代表的單位貨幣購買力要前後相同,才比較好算。好比我們拿一把尺子量形形色色之物,這把尺子本身的長短要穩定,否則人們會因為度量的紊亂而帶來決策的紊亂。幣值不穩,閣下以區區10分鐘上班的收入買份報紙,到底是值還是不值都算不清楚,那市場裏每天驚人龐大的交易,麻煩就更大了。

  倘若貨幣的幣值變動,對所有商品一視同仁,升也同比例升,降也同比例降,那還好辦些。周薪與報價各漲1倍,閣下還是犧牲10分鐘的上班時間換一份報紙。可是,由於上周本欄討論過的原因,通脹下的市場物價會“鼓包”,導致貨幣幣值對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常常是莫測的變化,這樣的幣值變動就隨機改變交易各方吃虧佔便宜的機會。人們為求自保,可能因為交易太麻煩而退出交易!各位看客,交易是分工的基礎,分工又是生産率提升的條件。不要看眼下破口大罵市場經濟的人士無數,要是他們厭惡萬分的市場交易規模顯著縮小,包括他們在內的所有人的收入水平,擋不住也要直線下降。這裡的邏輯是,幣值亂,人們的預期也亂,一旦收縮交易規模,最後威脅分工與收入水平的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