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1日 08: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必須“以攻為守”,全面推行相關産品先下架、檢測無問題方得重新上市的準入標準。
塑化劑風波在台灣已波及200多家食品、藥品、嬰兒用品和保健品企業,絕大多數台灣食品大廠、品牌被牽扯其中。台灣衛生部門日前還通報,確有部分含塑化劑的飲料、功能食品等銷往大陸,一些地方確已發現並封存可能含塑化劑品牌、批次飲料和食品。
儘管一些台灣食品廠商頻頻在媒體亮相,聲稱“大陸銷售的産品不含塑化劑”;大陸一些地方、部門也表示,市場上尚未發現塑化劑污染的痕跡。但,這些表態還不能令大陸市場、消費者完全放心。
面對塑化劑帶來的衝擊,有關方面的監管應“以攻為守”,要求相關廠商拿出其在台灣市場的擔當,對大陸消費者一視同仁。
塑化劑事件蔓延後,加拿大、美國等受影響的國家,紛紛由權威部門發出食品安全警告,並責令相關産品全部先行下架。與之相比,我們雖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但仍停留在“有問題則不許上市”的層面,而未達到其他國家、地區(包括台灣本地)“沒問題才許上市”的層面。
監管部門也應及時發佈食品安全警告,並效倣台灣地區和國外,全面推行相關産品先下架、檢測無問題方得重新上市的準入標準;必須“以攻為守”,認真、科學、透明地排查,如果有類似問題,要堅決曝光,一查到底;即便沒有,通過這樣的行動,也可增強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信任。
食品危機的特點是波及面廣、傳播速度快,因此一切措施生效的關鍵,一是公開透明,二是爭分奪秒。如是,有關方面必須抓緊時間了。
□陶短房(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