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1日 08: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江網-信息日報
3小時賣1600萬的瘋狂沒有了,7天4.5%的收益沒有了,一週發行8款産品的現象沒有了……5月以來,多數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出現一定程度下滑,老百姓的投資熱情也出現了下滑。不過,理財師認為,長期準固定收益類理財産品預期收益仍然能夠跑贏CPI。
現象:排隊搶購已不再
張阿姨今年70歲,精打細算的她當然不會錯過理財。不過,由於股市、基市的不穩定和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強”,這幾年來基本上是選擇債券等作為投資品。
去年年底,銀行理財産品的“瘋狂”,讓她毫不猶豫地將資金“搬了家”。特別是年前,某銀行推出的一款14天理財産品,收益率達到5.1%,購買時讓她足足排了1個小時的隊,雖然辛苦但很滿足。
“當時,10萬元現金就這麼14天,賺了近200元。”張阿姨説,之後,繼續“倒騰”了幾次,7天收益率4%、30天收益率4.5%等等,看著收益率能入眼就買,2個月下來也賺了將近800元。
不過,現在的張阿姨又“收心”了,這10元“固定資産”再次被她購進了國債,一年期收益率為3.45%。“很累,不願意再折騰了。”張阿姨説,購買理財産品要簽字、到期後要轉存,自己覺得手續有些繁瑣,而且頻繁地往銀行跑有些不適宜,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其實,像張阿姨這樣“半路棄甲歸田”的投資者大有人在。“仍然可以購買,還有一定的額度。”排隊購買理財産品的現象不再,某銀行一款理財産品發行的第三天,購買者仍然寥寥無幾。
原因:預期收益率下滑
“之前,半個月期的産品預期年化收益超5%,而現在一個月期産品也不足4%,收益率有點低了。”採訪中,張阿姨的這種説法得到了不少投資者的認同,他們認為除去手續煩瑣之外,這類短期理財産品收益率持續下滑是他們放棄投資的主要原因。
據了解,各銀行發行的短期類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在5月份大多出現了下滑,據某權威機構統計,本月新發行的期限在1個月(含)以內的人民幣債券、票據和貨幣市場類産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僅為2.72%。即便是將3個月(含)以內的此類産品都統計到,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也就是3.2%,還不及1季度的超短期産品。“與定存的利率差距縮短了,沒有投資意義。”採訪中,不少投資者這樣告訴記者。
“年初,排隊購買理財産品,確實存在一部分投資者盲目跟風。”某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目前情況趨於穩定,投資者比較理性。
張阿姨也告訴記者,最早購買理財産品時,自己還沒有學會算賬,也沒有理解“預期年華收益”這個概念。“5.2%的年化收益率,當時還以為投資10萬元就有5200元進賬,到期後才發現還需要除以365天,再乘以14天才是真正的收益。”張阿姨説,不過,當初也有近200元的收益還算不錯,但現在越來越少了,比如3個月期的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3.2%,預期收益不足800元,定存也有710元左右的利息,而且支取還靈活。把這筆賬算明白了,出手時就會先掂量掂量。
銀行:抬高門檻拉長期限
儘管一些投資者放棄了這類短期理財産品,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銀行仍在堅守,而且還提高了門檻,理財師認為大筆資金還是能夠帶來較高的收益率。
據了解,以前,銀行理財産品的一般購買起點都為5萬元或者10萬元,而目前,起點20萬元、50萬元甚至100萬元的産品不在少數,甚至部分銀行還有起點500萬元的産品面向公眾推出。例如,某銀行發售的半年期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産品,購買起點5萬元的收益率為4.1%,如果購買起點達到100萬元以上,收益率則為4.4%;另一銀行一款1年期理財産品,年化收益率7%,但100萬元起售;還有銀行推出的100萬元起售的期限為1.5年的理財産品,其收益率高達8%至9.5%,而另一款300萬元起售的期限為2年的理財産品,年預期收益率高達10.5%至12%。
分析:資金量大的比較划算
“購買理財産品對資金比較大的投資者比較划算,而對於閒置資金較少的人來説,確實有些尷尬。”某銀行金融理財師告訴記者,有些客戶為了獲得高收益,會與朋友一起將錢拼湊到某個數額後再去投資理財産品,這類做法存在一定的風險,要謹慎操作。
“另外,投資者想買到收益率高的理財産品,可關注月末、季度末的時間點。”這位理財師稱,為了在月末或季度末吸引更多的資金沉澱銀行,銀行往往會抬高收益率,此時如果有閒散資金在手,不妨做個短期投資,不過也得清晰認知理財産品的年化收益率通常為“最高收益率”,並不等於實際收益,優先考慮保本型産品。
首席記者黃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