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31日 07: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建立健全能夠靈活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性産品價格形成機制。
當前能源價格改革面臨的困局是,政府將能源價格管製作為宏觀政策的手段之一,這不僅給推進改革帶來不確定性,也往往使調控陷入能源價格的宏觀困境。專家認為,現階段有必要對能源價格改革的影響和風險,以及改革的力度和速度進行評估。
記者謝利近來國際油價衝高回落,讓不堪高油價之苦的公眾得以略微放鬆緊繃的神經。自4月底至5月初遲遲沒能啟動的國內成品油調價窗口目前已經關閉,一些地區一度出現的油荒前兆也隨之銷聲匿跡。
然而,油荒的陰影尚未完全散去,年年冬季上演的氣荒還記憶猶新,一輪“2004年以來最嚴重的電荒”又突然來襲,並且隨著夏季用電高峰的到來,顯現出愈演愈烈之勢。而按照以往經驗,電荒擴大常常加劇油荒的出現。
作為資源性産品,煤、電、油、氣緊密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身。在近年來煤價已基本市場化並快速上漲的情況下,電、油、氣的價格還依然受到政府的嚴格管制。油荒、氣荒、電荒的輪番上演,反映在價格問題上是一個難以解開的死結,並進一步凸顯出資源産品價格形成機制的缺陷與相關改革的滯後。
但是,我們卻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在國際資源性産品價格不斷上漲與國內穩定物價遏制通脹經濟政策的雙重夾擊下,身處尷尬境地的能源價格改革,註定不會走得十分順暢。
“三荒”:解不開的價格死結
電話另一頭,正在外地出差的李先生顯得有點無奈:“公司已經二三個月沒有拿到訂單了,很多地煉現在都是虧損的,所以也就沒有積極性從我們這裡進口燃料油”。
李先生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外資油料供應商,主要業務是向具有貿易進口經營權的石化企業銷售原油和直餾燃料油。不過,近年來,由於中石油、中石化加大了從産油區直接進口的規模,因此,李先生的公司開始把業務重心轉向與國內各大地方煉油廠的合作上來。這些地煉廠因為沒有原油進口許可,只能通過進口燃料油維持生産。
進入2011年以來,國際油價持續上漲,特別是受到中東局勢影響,紐約原油期貨價格曾連續3個交易日創下兩年半以來歷史高點,相應地進口燃料油價格也水漲船高。李先生告訴記者,煉油廠進口成本上升,而成品油銷售端價格卻遲遲不動,企業生産越多越賠錢。一旦成品油批發價與零售價出現倒挂,市場對油價上調預期逐漸增強,難免會出現中石油、中石化惜售與中間商囤貨待漲的情況,一些地煉企業索性停工檢修設備。如此一來,那些主要靠地煉廠供油的民營加油站就會出現無油可售的局面。
儘管今年發改委分別於2月和4月兩次上調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但由於相比國際原油價格遠未調整到位且調整時間延後,因此,煉油企業虧損情況並沒有得到改觀。特別是對那些原料進口成本較高的地方煉油廠來説,生産積極性很難調動起來。來自息旺能源網的數據表明,4月份中國進口燃料油216萬噸,環比下滑20%。
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國內成品油價格可作相應調整。但在國際油價持續上漲的大環境下,這一機制面臨著巨大考驗———動,則加速物價上漲,給經濟帶來不利影響;不動,價格倒挂造成企業虧損,油荒出現,並且也意味著運行僅兩年多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名存實亡。
事實上,同樣的尷尬也體現在電價和天然氣價格上。以當前電荒為例,雖然此次電荒與電力需求快速增長和一直存在的電力結構性矛盾有一定關係,但直接誘發因素仍是多年來“市場煤”與“計劃電”之間存在的價格扭曲。根據中電聯的統計數據,2003年以來,秦皇島5500大卡煤炭累計上漲超過150%,而銷售電價漲幅僅為32%,價格傳導途徑嚴重不暢。即使4月份國家上調了部分省份上網電價,火電企業虧損情況沒有好轉,五大集團火電業務當月虧損17.1億元。中電聯有關負責人表示,如果煤電矛盾得不到根本解決,部分發電廠已經資不抵債、甚至無錢買煤的程度和範圍可能繼續擴大,最終給電力供應保障帶來很大風險。
而在天然氣領域,巨大的供需缺口不僅導致氣荒的出現,也加大了我國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而要遏制天然氣消費市場的無序擴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天然氣價格改革刻不容緩。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天然氣價僅為同熱量油品價格的30%,而國際上通常相當於60%,進口天然氣與國內價格嚴重倒挂。去年開始,一些城市啟動了氣價調整方案,被認為是天然氣價格機制改革邁出的第一步。然而,在宏觀層面穩定物價的政策制約下,這一調整暫時被擱置一旁。
對此,中國石油(601857)大學中國油氣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認為,如果不加大價格改革力度,理順天然氣價格機制,我國天然氣市場供需困局就難以打破,發生氣荒的風險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