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30日 09: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新網
不少部委高官或央企高管參選工程院院士,顯示出“官本位”體制日漸向學術領域滲透
【背景】 5月25日,中國工程院公佈了2011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有效候選人共計485人,最終增選院士總額將不超過60人。據財新網統計,有效候選人名單中,有23位在職或卸任的央企高管、政府高官。
中國工程院現設九個學部。在工程管理學部中,央企高管或政府高官最為集中。該學部2011年有效候選人共44名,其中有12名高官和高管,包括中石化董事長、原中海油董事長傅成玉(專欄),中石化副總曹耀峰,原中石油副總胡文瑞,中電投副總張曉魯等。
此外,上述名單還包括:上海市副市長、上海交大醫學院教授沈曉明,農業部國家首席獸醫師于康震,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原辦公室主任張基堯,安監總局原副局長、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閃淳昌,教育部原副部長吳啟迪,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鳳懋潤等。
目前,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已有44名院士,其中包括鐵道部原部長傅志寰,大慶油田原董事長、黑龍江省原副省長、全國總工會副主席王玉普,水電部原副部長、能源部原副部長、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原副主任委員陸佑楣,國家航天局原局長、中國科協副主席欒恩傑,衛生部原副部長王隴德,鞍鋼原董事長劉玠等。
在201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中,其他學部的有效候選人還包括神華集團總經理張玉卓、教育部原副部長趙沁平等。
事實上,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中,就已出現政府不少高官和央企高管候選人,也曾引發很大爭議。但是,兩年後仍然如此。對此現象,怎麼看?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顧海兵認為,工程院院士候選人中,出現不少高官與央企高管,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它與現行院士遴選程序的設計有關,是中國“官本位”體制的怪胎,應當徹底反思,並加以改變。
這種政府高官和央企高管參選院士的做法,與現行院士遴選程序有關。“目前,各部委、省級政府、各大企業和團體均有資格推薦候選人。實際上,推選過程基本上是按行政級別來推薦的。”顧海兵説,“推薦過程是怪胎,推薦結果更是怪胎。”
在他看來,中國工程院中,工程管理學部的設立就是一個錯誤。顧海兵指出,工程院院士應秉承原科學院的宗旨,就工程技術本身的創新程度評選。但是,工程管理學很大程度上屬於社會科學範疇,在該領域設院士,本身就值得反思。
按《中國工程院章程》,工程院的職能和任務之一是“對國家重要工程科學技術問題組織開展戰略性研究、提供決策諮詢,接受政府和有關方面委託,對重大工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計劃、方案及其實施提供諮詢”。
顧海兵指出,就上述職能而言,一些部委官員和央企高管有否學術建樹和專業能力,令人懷疑。更重要的是,在某些領域,官員和企業本就可能是利益相關者,理應回避;如果身為院士,參與其中,則有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之憂。
目前,中國工程院屬事業單位,有其行政級別,主要靠政府撥款運行。而在大多數國家,這些機構通常是純學術組織,有特定的資金來源。如果政府要對其撥款,必須經過議會討論,尤其要從撥款程序上確保對其他組織的公平。
他認為,不能説凡是部委高官或央企高官就不能當院士,但較多部委高官或高管參選院士,正顯示出“官本位”思想和制度逐漸向學術領域滲透。一方面,行政權力有干預學術之動力;另一方面,在現行體制下,有時候學術機構甚至甘願“被控制”。
顧海兵認為,現行院士制度有兩個缺陷:一是院士資格事實上由政府認定。但是,政府機構沒有資格,沒有能力,更不應該干預學術事務;二是院士已成為最高學術榮譽的代名詞,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實踐中,院士往往享有多項特殊待遇,正反應了學術的異化。
他建議,中國院士制度應當改革,未來可實行“會員制”。如果把附著在院士身份上的權力與利益剝離,還其學術榮譽的本來面目,那麼,目前“削尖腦袋爭當院士”的局面就會有所改觀。■
(財新記者 張新名 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