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30日 08: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湖北省最大的淡水湖洪湖乾涸見底。本報記者 甘麗華攝
1600萬畝農田受旱,百萬餘人飲水困難,1500多座水庫跌至死水位,近85%的縣市區受災,整個湖北省都在“喊渴”。5月26日晚湖北發佈史上首個乾旱橙色預警。年年防汛抗洪的“千湖之省”被乾旱襲擊,抗旱形勢不容樂觀。
整個洪湖“翻塘”了
在洪湖碼頭,陸續有漁民送來魚,大的賣給魚販,小的賣給養螃蟹的人,粉碎成飼料。村民余澤富,已經把其在湖中養殖的40畝螃蟹全部放棄了,現在力保的是在池塘養殖的10畝。往年,螃蟹只能吃外地運來的冰凍魚。今年,乾旱逼得漁民將魚苗撈起,以1.5元每斤賣給像余澤富這樣的養殖業者。
魚販劉瑞福這幾天也非常忙,每天要收購2000斤以上的魚,將之冰凍運往山東等地。而往年,從清明節到中秋節,都是魚販們休息的淡季。直到中秋節後,漁民才會“翻塘”,將魚打撈出售,那時的價格是4~5元每斤。現在是整個洪湖“翻塘”了,他們收購的價格為2元一斤。
“河道的水最多支撐一週時間,如果沒有其他水源,我們就顆粒無收了”,看著眼前乾涸見底的洪湖,漁民李學寶擔憂地説。
61歲的李學寶從來沒見過洪湖乾涸成這樣,他養殖的850畝螃蟹,去年冬天下了3萬斤的苗,現在只剩下1萬斤不到。自費購買的兩台小水泵,24小時不停地從旁邊的通往洪湖核心的河道裏抽水,但也僅能維持一片淺淺的水洼。他生活的漁船擱淺在泥裏。不遠處,湖底因乾旱裸露出來,旱草瘋長到近一米高。
據荊州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統計,旱情導致的洲灘面積達108平方公里,約佔整個洪湖濕地保護區面積的四分之一。洪湖水面比正常年份縮小了三分之一以上。在新增的洲灘中,大部分為原有的沉水植被分佈區,極端乾旱條件將會對沉水植物造成較大影響,影響整個洪湖濕地生態。
荊州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辦公室主任曾曉東介紹,近5年來,通過多方努力,洪湖植被覆蓋面積達80%,荷花面積達8萬~10萬畝。目前,洪湖已經看不到成片的荷花。
目前,荊州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洪湖東南角建立了一個面積為5000畝的保護小區,盡可能地保存洪湖現有的生態因子,待水面恢復後,再將該區域開放、擴散。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沒有水源。目前長江水位低於洪湖兩米左右,而洪湖的水利設備主要功能為排水,不能從長江取水。而對於面積達幾百平方公里的洪湖而言,通過泵站從長江取水,無異於杯水車薪。現在能做的就是將這個臨時保護小區保護好。他估計,要完全恢復洪湖生態需要5~10年時間。
再過4天洪湖將無水可取
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的洪湖是湖北最大、中國第七大淡水湖,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全球最重要的238個生態區之一,正常年份的水面約400平方公里,被譽為“中南之腎”。
洪湖市境內湖泊眾多,河渠如織,池塘遍佈,有小湖泊近百個,大小河渠240余條,池塘一萬餘處,其中重點水域有長江、四湖總幹渠,內荊河和洪湖等四大水域。
“從來沒想到洪湖會缺水,”洪湖市一位幹部如此感嘆。
而在前年和去年,洪湖完全是另外一個情景,人們忙著防汛排澇。2009年5月27日,洪湖市遭遇強降雨,降雨量達123毫米,全市大小河渠一時水滿為患。
2010年7月8日,洪湖市遭受特大暴雨襲擊,至16日,全市平均降雨量580毫米。受此次持續強降雨影響,境內民垸積水內澇,湖泊水位迅速上漲。洪湖超警戒水位運行多日,洪湖水位達到26.77米。
而今年老天爺特別“反常”。據統計,洪湖1~4月累計降雨量僅為143毫米,比去年同期減少七成。據洪湖市氣象局助理工程師丁鵬介紹,今年4月洪湖地區的降水是自1957年洪湖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少的。
另外,水利設施的老化、工作預案的缺乏也使得抗旱工作處於“被動”狀態。
儘管採取了人工增雨、打井提水、築壩攔水、湖心引水、長江取水等多種方式抗旱,但洪湖仍將面臨“無水可取”的困難局面。
據洪湖市政府統計,從洪湖引水每天只有9.2立方/秒,再過4天就無水可取。洪湖境內溝渠、坑塘已經乾涸,洪排河、內荊河、漢沙河、洪湖大湖也基本乾涸,東荊河來水量小,加之上遊縣市築壩攔水,水位下降很快。
而未來一週,洪湖將以多雲晴天為主,無降水,且氣溫將升高,水份蒸發量將進一步加大,旱情將進一步加劇。
長江中下游大旱提出新課題
嚴峻的旱情不僅局限在洪湖。根據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最新統計數據,湖北省17個市州的85個縣市區有旱情,受旱農田面積1610萬畝,十堰、宜昌、黃岡、襄陽等市有126.3萬人、36.1萬頭大牲畜發生飲水困難。
經過協調,長江防總辦已調度丹江口水庫,自5月27日23時起至6月3日8時止,將出庫流量增加為800立方米每秒,每秒新增流量近300立方米,預計將使東荊河進流量每秒增至30立方米,這將有利於緩解漢江流域約300萬畝農田用水難,維護東荊河生態。
武漢大學水資源論證評價中心常務副主任胡鐵松分析,造成此次長江中下游大旱的根本原因是降雨量太少。但同時,農田水利設施“毛細血管”不通的現狀也是原因之一。干支渠還比較通暢,“絨毛”渠則淤塞得很厲害。另外,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也是原因之一。比如圍湖造田、蓄水面積下降、水稻種植面積減少、雙季稻改種為單季稻等一系列因素,改變了碳平衡,使得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增加。湖北有“千湖之省”之稱,但近年來,湖北省湖泊萎縮得很厲害,比如江漢平原歷史上一直是“四湖”,由長湖、三湖、白露湖、洪湖組成,但其中的三湖、白露湖已經接近消失。
他建議建立中長期天氣預報制度和合理的水資源調度。去年,湖北經歷嚴重的內澇,因為設備老化、年久失修,東荊河流域的泵站大多無法開啟。制定科學抗旱預案,才能應對類似的極端氣候災害。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學雷認為,去年大澇、今年大旱的極端氣候對如何發揮湖泊的作用提出了很多新課題,與其“被動應付”,不如科學應對。本報記者 甘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