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新股申購調查:170機構虧31億 28保薦人賺30億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30日 07: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理財週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股二次改革以來新股破發率72%,50新股上市3個月後仍破發

  破發!將新股風險暴露無遺。

  自去年11月新股發行二次改革後,“新股不敗”已成往事。自改革起截至今年5月23日,已發行上市的184隻新股中,133隻收盤價低於發行價,破發率高達72%。184隻新股中,有108隻上市滿3個月——網下申購機構限售開始解禁。有近半新股(50隻),上市3個月後的股價仍在發行價之下。國信證券保薦的安居寶[12.39 -3.05% ]最慘,目前市價折價約40%。

  三個月的市場考驗,足以擠破新股泡沫。破發背後,隱藏著怎樣的遊戲規則?“定價無標準,機構詢價只做參考”

  “導致新股破發的現實因素無非是企業發行時本身透支了未來收益,或是企業高成長性遭到質疑,加之市場的環境不盡人意。”一家券商分析師對記者稱。

  今年截至目前,二級市場並不見有好轉,在此情況下發行新股,尤其是高PE新股,無疑是個悲劇。比如4月22日上市的國電清新[34.22 -2.59% ]。國電清新以104.65倍PE創下今年中小板市盈率新高。發行價45元,上市首日跌幅8.29%。截至5月23日,較于發行價已縮水21.58%。

  “破發另外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仲介機構定價時是否盡責和公允。”上述分析師對理財週報記者説到。

  國電清新網下申購時,保薦人海通證券[8.97 0.22% ]給出59.4-72.6元的估值。事後定出的發行價也不在估值範圍內。當時共有76家機構參與報價,報價中位數39元,平均數39.32元。

  深圳一位券商投行人士透露:“新股定價參考每類詢價機構報價的中位數和平均數,最重要的是參考基金公司的,然後跟發行人進行溝通。”

  但是,參與國電清新詢價的機構報價中位數和平均數既不在海通證券的估值範圍,也遠低於45元發行價。即使是參考公募基金的報價中位數和平均數,分別為38元和39.21元,同樣有偏差。

  “新股價格到底是如何定出來的,我們也不知道,”上述投行人士表示:“定價沒有具體標準,機構詢價只是做個參考,價格和投資者報價偏離不是太離譜就行了。”“每家投行的定價方法不同,就算同家投行不同項目的定價方法也不一樣,最終發行價都要和發行人協商。”

  新股認購冷遇不斷,

  龐大1.73倍網下認購

  一輪又一輪的破發潮,不僅讓散戶中招,更有不少機構被“嚇破了膽”。

  機構投對新股的認可度也大不如從前,這一點可從網下認購倍數反映出來。自去年11月改革近七個月來,新股平均網下認購倍數降至26倍,較改革前7個月的49倍降低了近三分之一。

  有業內人士表示,“發行價對應的網下認購倍數在30倍以上,才比較合理。”

  瑞銀證券今年保薦的龐大集團[32.50 -2.75% ]在一級市場遭到冷落,以1.73倍的網下認購倍數創下滬市主板新低,網下配售比例高67%。與去年年底上市的大連港[3.73 -0.80% ](1.58倍)有得一比。

  龐大發行價45元,回到其報價系統,128家機構給出164個報價,中位數為37元,其中基金報價中位數40元,最終初步詢價區間在40-47元,僅65個報價落在詢價下限(40元)之上,佔比不到40%,最終獲配僅22家機構,也是今年主板新股中獲配機構數最少的。

  通常,機構是散戶的風向標,機構都不認可,更別説散戶。果然,龐大上市首日以23.16%跌幅刷新今年新股首日跌幅紀錄。截至5月23日,龐大仍然跌破24%,高出同期上證綜指近15個百分點。

  今年4月份,有40家第七類詢價機構遭除名,市場普遍認為是因為參與積極性不高。事實上,今年來機構不僅參與熱情降溫,報價也漸趨理性。據統計,在截至5月23日今年的120隻新股報價系統中,有近300機構參與報價,報價約10248次,但近55%的報價無效,被擋在申購門外。

  從七類詢價機構來看,公募基金以往高調風格開始轉變,今年整體報價無效率達到53%。

  而證券公司最喜歡“湊熱鬧”,無效報價率最高,高達62%。細看券商的報價不難發現,一些業務受限的小券商非常活躍,靠自營打天下。典型的有國都、江海、渤海、中天和廣州證券,它們打的是規模戰術,幾乎每只新股的報價系統都能看到它們的影子。

  但不得不説江海證券的謹慎打新風格,158次報價中無效佔八成,並多次給出最低價。相反渤海證券報價卻毫不吝嗇,給予萬昌科技[18.86 -1.15% ]等7隻新股最高報價。

  打新機構浮虧31億,保薦人賺30億

  如果説單看上市首日表現不能説明什麼,那三個月足以驗證是否存在泡沫。

  自去年二次改革以來,184隻新股中50隻上市後3個月股價仍在發行價之下,將170家機構套牢。如果解禁後倉位未變,那麼170機構打新共計浮虧高達31億元。

  與此同時,背後的50個發行人和28家保薦機構卻賺得盆滿缽滿,共募集666億元,超募378億元,保薦承銷費30億元。

  七類詢價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虧損。僅從3個月解今日看,公募基金受傷最深,合計浮虧6億元,其次是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分別浮虧4億元和3億元。

  公募基金中易方達被套得最慘,在10隻新股解禁時浮虧1.2億元,這主要是拜滬市高價股華銳風電[55.90 -1.81% ]所賜。當初其旗下6隻産品參與華銳風電報價,5隻報價落在初步詢價(80元)下限之上並獲配。華銳風電是今年第一批新股,首日便遭滑鐵盧,截至5月23日仍跌破發行價32%。

  國都證券成為券商中的重虧者,在14隻新股解禁時浮虧5994萬元。

  國都證券因為申購東方鐵塔[29.03 -0.68% ]而損失慘重。其當初僅以40.11元的報價(僅高出發行價0.62元)獲得配售。怎知,東方鐵塔自今年上市後一個月便跌破發行價,截至5月23日仍跌26%。

  保險類機構當中,太平洋[10.01 -0.99% ]資管最“衝動”,其在華銳風電、驊威股份[22.22 -6.24% ]等5隻新股解禁日時浮虧1.2億元。

  本期理財週報新股機構打新專題,選擇今年發行上市10隻新股(首日、3個月解禁日及目前均破發且PE過70倍),聚焦新股詢價、定價、申購等環節,客觀剖析之間的利益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