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規範商業預付卡市場 強化第三方支付管理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30日 05: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記者 李倩

  剛剛過去的一週,金融業新聞中最熱門的無疑是有關支付清算的。週一,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成立,週二,全國金融IC卡工作會議召開,週三,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於規範商業預付卡管理的意見》,週四,首批《非金融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下發......除卻IC卡推廣使用是為了全面提升卡片安全技術標準、滿足群眾多卡合一、一卡通用的支付需求外,其它的在業內人士看來,都是管理部門對支付清算行業加強規範管理,改善服務環境,促進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制度舉措。

  商業預付卡,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儲值卡”、“購物卡”。日前,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人民銀行、監察部、財政部、商務部、稅務總局、工商總局、預防腐敗局《關於規範商業預付卡管理的意見》。針對商業預付卡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從防範金融風險、加強稅收管理、嚴肅財經紀律、促進反腐倡廉,以及維護持卡人權益等方面,提出了規範商業預付卡管理的措施。有關專家認為:“此次《意見》出臺最大的意義在於控制風險,包括市場的、金融系統性的乃至社會性的風險。”

  近年來,我國商業預付卡市場發展迅速,2009年預付卡的銷售規模已超過萬億元人民幣。除商業機構發行的購物卡以外,第三方支付機構也迅速佈局該領域,而銀行也開始發行不記名預付卡,市場參與者眾多,商業預付卡成為流通領域重要的營銷工具。雖然,商業預付卡在減少現鈔使用、便利公眾支付、刺激消費等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商業預付卡也存在監管不嚴、違反財務紀律、缺乏風險防範機制、公款消費和收卡受賄等突出問題,嚴重擾亂了稅收和財務管理秩序,助長了腐敗行為。發卡商利用卡內鉅額沉澱資金賺錢,已成為業內公開秘密;購卡者利用商業預付卡行賄,更是腐敗滋生的溫床;而利用商業預付卡洗錢、套現、偷逃稅款等行為也參雜其中。

  由於缺乏規範的管理機制,預付卡市場的發展環境漸漸偏離健康的軌道。除了將預付卡的發行和使用引回正途,對發卡機構客戶預付資金和沉澱資金的監管,更成為金融監管部門頭疼之事。特別是,當前預付卡市場中發卡人掌握鉅額客戶預付資金,對其資金使用情況缺乏有效監管,隱含潛在著巨大的金融風險。

  去年央行頒布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中,明確“客戶備付金是指客戶自願委託支付機構保管的、只能用於辦理客戶委託的支付業務的貨幣資金。支付機構接受的客戶備付金不屬於支付機構的自有財産,支付機構只能根據客戶發起的支付指令轉移備付金,禁止支付機構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戶備付金”。這其中,包括了支付機構持有的客戶預存或留存的貨幣資金,以及由支付機構代收或代付的貨幣資金。它是沉澱資金的主要組成部分。《辦法》在客戶備付金保護措施方面還規定,支付機構必須選擇商業銀行作為備付金存管銀行,專戶存放接受的客戶備付金;支付機構只能在同一家商業銀行專戶存放客戶備付金;支付機構的分公司不能自行開立備付金專用存款賬戶。同時,商業銀行作為備付金存管銀行,應當對存放在本機構的客戶備付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並有權對支付機構違反規定使用客戶備付金的申請或指令予以拒絕。支付機構擬調整不同備付金專用存款賬戶的頭寸時,必須經其備付金存管銀行的法人機構進行復核。此外,支付機構和備付金存管銀行應分別按規定向中國人民銀行報送備付金存管協議、備付金專用存款賬戶及客戶備付金的存管或使用情況等信息資料。中國人民銀行將依法對支付機構的客戶備付金專用存款賬戶及相關賬戶等進行現場檢查。

  此次,《意見》明確了主管部門職責,要求人民銀行、商務部分別對多用途預付卡發卡人、單用途預付卡發卡人加強管理。同時還對發卡人必須在商業銀行開立專門賬戶存放備付金,並接受銀行對備付金使用情況的監督;未經人民銀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機構不得發行多用途預付卡,一經發現,按非法從事支付結算業務予以查處;對商業企業發行的單用途預付卡,商務部門則將適時出臺管理辦法;金融機構未經批准,不得發行預付卡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這些都有助於從源頭上遏制預付卡業務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

  就在上述《意見》出臺次日,27家第三方支付機構首批獲發央行《非金融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獲批的業務類型包括:貨幣匯兌、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等幾大類。其中,有13家機構獲批經營預付卡。

  值得關注的是,由央行&&的首個支付清算行業自律組織“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于5月23日在京隆重成立。業內認為,對支付清算服務行業進行自律管理,將有效維護支付清算服務市場的競爭秩序和會員的合法權益,防範支付清算服務風險,進一步引導我國支付清算市場向著更加規範、有序、健康的方向發展。